勝獅(716)股價昨日又見起色,股東大會後管理層透露的進展固然正面,但筆者更重視是從其他資料來源去引證。
中遠太平洋(1199)恰巧表示今年增購4萬個乾櫃,令總數增至9萬個,這個本是舊聞,但值得留意是中遠指出,乾櫃價錢由約1500美元起,這樣便可頗有信心勝獅可以從提升貨櫃售價,去抵銷原料價格高企的影響,粗略估計,邊際利潤甚至還有提升的空間。
早前筆者曾撰文表示還是覺得勝獅最好,其後出現了短線調整,希望讀者明白,短線波動啟示往往不大,對長線發展有信心才是筆者的意思,小注怡情,便可令情緒比較易控制。
二三線熱情稍減,但看一看報章上大行推介活動的密度,似乎這道資金流向又未必在短期內結束。二三線受捧,主要是市場取態有變,可是公司管治風險仍存在,筆者深思熟慮後,覺得害群之馬是永遠不可能消滅。
美國公司控股權與管理權普遍分開,公司管理層的報酬,主要與盈利掛鈎,自從引入了以認股權作為獎勵的做法後,更加有誘因去令管理層不斷推高盈利去刺激股價,無論過於進取的收購,抑或刻意製造虛假帳目瞞天過海,問題根源都在於股價。
但香港情況不同,就算大型工業股不少仍是家族式控制及管理,報酬未必與盈利掛鈎,亦沒有太多大股東趁高套現的例子。公司管治醜聞的內容,因而便主要在關連交易之上,公司集資以後,向大股東高價收購一些資產金蟬脫殼,疏於本業專心財技的公司,為數實在不少。不錯是天下烏鴉一樣黑,但香港的情況實在更恐怖,因為美國着力推高股價,香港卻可以從第一日開始便向下炒,連短暫投機套利的機會也沒有。
不過好公司也不少,翻看工業股藍籌,長線股價增長非常驚人,小心揀選公司再加分散注碼在幾間公司之上,仍應有可為。
電郵: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