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散戶買賣股票前,總愛聽取評股人的意見,然後才作出投資決定,期望藉此增加勝算。
同樣地,基金投資者在挑選基金前,會先參考業界人士的分析建議。究竟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為大眾分析揀選基金的投資專家,他們的實戰經驗又如何?從他們的賺蝕經驗中,散戶可會找出一點投資啟示?
記者訪問了3位投資專家,他們當然都曾在基金市場中賺過錢,最深刻的一次,其中兩位不約而同是從買入認購證基金得來;而輸錢的一次,則同是由於97年金融風暴所致。 記者:袁國守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黃敏碩(Michael),於96至97年間,買入一隻香港認購證基金賺過錢。
「這類基金風險很高,當時該基金的經理適當地買入及賣出股份,加上槓桿比率高,故在牛市中借勢上車。及後幸運地我在金融風暴前沽出它,回報約為5至6成。」
Michael的另一次「斬獲」經驗,是在99年買入ValuePartners的價值型基金,持有至2000年中,回報達2至3成。「該基金主要投資在港股,買它是信任該基金經理的管理手法,對方以bottom-up(由下而上)方式投資,以挑選具價值的股票為前提,而不是揀市場。」
投資市場中,絕無百戰百勝的投資者,總有一兩次遇上「滑鐵盧」,對基金有相當認識的Michael亦不例外。
「從認股權證獲利後,我把資金轉至亞洲基金,但到97年金融風暴,整個區域的股份全面皆跌,損失接近2成。這次經驗令我領悟到,即使投資在不同地區基金,以為可以分散風險,但遇上金融風暴,所有股票可以一齊跌。」
柏斯理財董事莊漢輝(Bruce)的經驗可說一起一落。他說:「99年中,我買入了景順歐洲認購證基金,買入價約是10元多美金,到2000年初,基金升至44美元,回報達4倍多。當時的看法是,歐洲面臨經濟復甦,加上歐元即將面世,以及歐洲地區有很多收購合併活動,因此選購該基金。」
至於Bruce最深刻一次的輸錢經驗,發生在97年中。「當時還未到金融風暴,我購入鄧普頓泰國基金,因為該基金之前已調整了好幾年。但金融風暴前後,基金價格跌近8成,後來經過不繼轉換至韓國基金,兩年後才能回本。」
97年曾掀起過一輪國企紅籌熱潮,看準有關股票的升勢,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Denise)在當年踏上了中國基金的列車。「當時我以每單位8美元,買入巴克萊中國基金,之後上升超過100%,而我在中途賺了1倍便沽出,前後只約半年時間。」
而Denise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基金買賣經驗,是在2000年。「當年我買了巴克萊韓國基金,因為韓國的科技股表現不俗,盈利很好,我想韓國指數可以上升至1000點(其時未過800點)。但到2000年4月,韓國指數急跌,其後更跌至400多點,基金在帳面上虧蝕了很多。」
她續說:「不過,我沒有把基金賣出,因為南韓的經濟數據很好,相信不久可以復甦。到最近,韓國指數升至800多點,我才把基金賣出,回報約有10%。」
經歷過賺錢及蝕錢經驗,莊漢輝認為,投資基金應以中長線目標為佳,不可期望短時期內便能賺錢;而且宜以閒錢作投資。「每個市場也有周期,當股市跌得很殘的時候,不妨用部份資金吸納個別基金,可能3至5年後會有不錯的回報。」
同樣,張佩儀認為,投資基金應以中長線為主,不要抱羊群心態,人買我買,人賣我賣。就如她購買韓國基金的經驗,長遠而言,在基本因素良好下,即使中途帳面出現虧蝕,但最終也能取得回報。而且,她勸告投資者不要太過貪心,達到賺錢目標便要離場。
黃敏碩則建議投資者,如同買賣股票,投資基金也應「止賺」及「止蝕」,並且要知道,基金經理並非「萬能」,投資技術再好,管理的基金也有機會虧損。
「其實未來挑選基金,宜選擇揀股的基金,而非揀市的基金,而且該看基金的抗跌能力有多強,並以尋求絕對回報為目標。」
1.投資基金應以中長線為主
2.應以閒錢作投資
3.當股市跌得很殘,不妨以部份資金吸納股票基金,數年後可能帶來不俗回報。
4.不應抱羊群心態,人買我買。
5.切忌貪心
6.定止賺及止蝕目標
7.不要完全依賴基金經理
8.查看基金過往的抗跌能力
9.按個人目標及所能承受風險,訂立投資組合。
註:以上各點乃綜合幾位投資專家的經驗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