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對沖基金發展迅速 - 任志剛

任總的話:對沖基金發展迅速 - 任志剛

1998年底至今,對沖基金的規模增長了接近1倍,這些基金目前更擴展至以招攬個人投資者為對象。這些基金是否快要飽和?
鑑於過去與對沖基金或高槓桿金融機構交手的經驗,金管局一直密切留意這些基金的最新發展。由於有關對沖基金的公開資料非常有限,而且對沖基金業務在全球各地都沒有受到規管,所以有關的監管資料相當匱乏。此外,香港是自由開放國際金融中心,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當然不會利用旁門左道的方法來套取有關資料。不過,我們會與國際金融舞台上的各有關方面討論,其他監管機構亦與金管局一樣,肩負維持貨幣與金融穩定及保障貨幣與金融體系健全的重任。我們亦會直接與管理對沖基金的機構對話,有時我們會以準客戶的身份接觸這些機構,與它們一起研究,看看有沒有其他投資策略可以用於管理外滙基金。這些機構大部份都很合作,至少在投資成果及策略方面,它們都提供了很多有用資料。也許它們認為,與監管當局合作,起碼有助消除「對沖基金」早前給人的不良印象。
對於對沖基金,金管局是有點矛盾的。一方面,對沖基金一直欠缺透明度,以致我們無法制訂一套有效的制度,能夠在發現有任何會影響市場穩定的倉盤累積時進行監察,並評估及管理可能引起的系統性風險。自由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那些流動性高的市場,會繼續受到威脅。

支持適度規管
另一方面,對沖基金業最近幾年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勢不可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接納之外,便別無選擇。去年底由對沖基金管理的資金估計有4,000至5,000億美元,比1998年年底幾乎增加1倍。活躍的對沖基金數目亦在這3年間,由大約2,500至3,000家急升至約4,000至5,000家。最值得留意的是,根據現有的對沖基金表現指數,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率似乎遠高於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率。
金管局會繼續致力尋求進一步改革國際金融架構,以減輕中型開放式金融市場面對的威脅。金管局支持提高透明度及加強披露資料的要求,以及改進交易對手風險管理。同時,我們亦支持要有適度的規管,當中不單止是系統性風險,還要顧及保障投資者的問題。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最近採取了一項重要措施,透過頒布《對沖基金指引》,容許機構向公眾發售對沖基金。這項措施實際上是將對沖基金由富裕及專業投資者的層面,擴展至個人投資者的層面。無論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這個角度,抑或是讓本港的個人投資者有更多選擇的角度來看,金管局都支持這項措施。而且,指引更有助提高對沖基金的透明度,增加公眾對對沖基金的認識。同時,指引的規定,實際上將90年代間甚為活躍的狙擊型環球宏觀對沖基金排除在外,而事實上,這些基金大部分已縮減規模甚或停止運作。

糾正反常現象
我相信打算投資於對沖基金的人士都清楚,他們首先要了解,以預期的回報計算,他們要承擔多少風險。不過讓我也提一點意見。當你嘗試多了解對沖基金時,你可能會遇到許多行內術語,例如可換股債券套戥(convertiblearbitrage)、傾向沽空(dedicatedshortbias)、市場時機風險套戥(event-drivenriskarbitrage)、瀕臨破產公司證券(distressedsecurities)等等。這些都是挺有意思的市場用語。然而,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對沖基金主要是找出我們所謂的「市場反常現象」(marketanomalies),例如當認為某項衍生工具的價格與其相關金融產品價格並不相符,對沖基金便利用這些反常現象來圖利。它們的做法是在衍生工具及相關市場進行買賣活動,相互對沖,打賭市場反常現象最終會消失。換言之,對沖基金的市場活動本身會令到某個市場的反常現象減輕甚或消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沖基金理論上應有助穩定金融市場,而非使市場不穩。)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假如愈來愈多對沖基金從事這些市場活動,最終是否會使市場不再出現反常現象,而隨之連賺錢的機會亦告消失?各位打算投資於對沖基金的人士也應該考慮一下。
畢竟,對沖基金業在最近幾年迅速增長,業內競爭相當激烈,現已擴展至個人投資者層面。這會否反映對沖基金在某程度上已飽和?不過,目前全球投資環境反覆不定,前景並不明朗,市場反常的情況總有可能會加劇。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