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商情:戴爾電腦進軍高端科技

環球商情:戴爾電腦進軍高端科技

戴爾電腦(DellComputer)在90年代能傲視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主要得力於利用其他公司的技術,組裝成價格低廉、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的成功策略。不過,隨着戴爾要向技術要求更高的儲存器網絡和伺服器群組市場邁進,以往的策略可能不管用了。

隨着個人電腦熱潮完結,各大電腦公司的技術研究開支均停滯不前,很多昔日的科技巨擘,如康柏電腦(Compaq)、朗訊科技(Lucent)、北電網絡(Nortel)和思科系統(CiscoSystems)等,現在都已收緊腰包。投資者如今對這些公司的股票皆敬而遠之,不少人正為錯失在高峯期賣出這些股票而捶胸頓足。

大舉進行回購
去年夏天,現年37歲的戴爾電腦創辦人米高.戴爾(MichaelDell)自掏腰包達8370萬美元回購該公司850萬股股票。事實上,戴爾電腦的股價目前已從2000年初的59美元高峯回落了55%,米高此舉是作為支持該公司股價的象徵性行動?抑或為他在去年一項涉資13億美元的投資決定嚴重失誤而謝罪?
米高眼下將大部份時間花在與律師討論股票的問題上,但他並不承認公司正面臨困境,他更將目標鎖定在包括個人電腦、伺服器、儲存器、交換器,甚至主板機系統等總值高達1萬億美元的市場。為此,戴爾電腦必須將「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轉向發展。
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眼前問題不少。戴爾電腦要開發儲存器網絡以及伺服器組群等更高層次的技術,便須投入數以10億美元計的資金,從外引入相關服務的支援隊伍,原因是該公司之前從未曾沾手過儲存器網絡等高端技術。

技術依賴外援
在過去數年,戴爾電腦一直十分依賴技術「外援」。受惠於微型處理器、軟件、電腦屏幕、記憶晶片以及儲存硬碟的技術突飛猛進,戴爾電腦才能把低檔電腦「商品化」(Commoditized),並成功貫徹其「薄利多銷」策略。此舉也使該公司毋須投入大量資源去開發本身獨有的技術,卻可售賣自己品牌的個人電腦。

在專注出售低端個人電腦的基礎上,戴爾電腦在縮減成本的工作方面也比其他電腦公司成功。該公司去年的營運成本,包括研究開發(R&D)費用,只佔營業額1成左右,低於康柏(20%)、Gateway(21%)和思科系統(45%)等同業。這1招在過去數年令戴爾電腦差不多主導了個人電腦市場。該公司的廉價電腦更有野心挑戰價格較昂貴的太陽電腦的伺服器和IBM的主機板產品。
如今要進軍一個全新的市場,依賴同一個策略已不再行得通。戴爾電腦需要與微軟(Microsoft)和甲骨文(Oracle)等大型軟件商、英特爾(Intel)和Broadcom等半導體生產商結盟,開發在現有的戴爾個人電腦上裝嵌交換器和路由器的技術。然而,在電腦行業趨於技術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今天,強如EMC和國際商業機器(IBM)等公司的技術優勢也不斷褪減,戴爾電腦更有強化其儲存器網絡技術的需要。

股價難寄厚望
話說回來,就算戴爾電腦能成功轉型成為高端技術和高毛利業務的經營者,由於股東一直對該公司寄望過大,其股價增長仍可能會令投資者失望。戴爾電腦的人事部主管麥堅倫(PaulMcKinnon)坦承,股價每年增長超過兩倍的時代已經過去!他不諱言,自從戴爾在去年首次大規模裁員後,該公司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