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佳獲垂青的原因

劉兆佳獲垂青的原因

「如果可以提升市民同政府嘅信心,點解唔出嚟做?」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在回歸後,並沒有在政府內擔任一官半職;蟄伏五年,據本報最新消息,他已答應特首出掌中央政策組當首席顧問。雖然他昨仍對消息不作評論,但卻認為學者意見對社會有一定影響。過去經常公開批評特首董建華施政的他,為何突然獲董垂青?
回歸五年來,劉兆佳被傳媒冠以「萬能博士」的稱號,皆因無論是政府政策、中港及國際關係、民生事務等,他都有精闢獨到的見解,透過傳媒、透過他的著作,暗中教特首如何治港救港。

毫不留情批評
劉兆佳六十年代於聖保羅男校畢業,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兼中央政策組顧問曾德成是他中學同學,劉其後更考入火紅年代的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及經濟學,在美獲博士學位後返港任教於中大。至九十年代,他先後獲委為港事顧問、預委和籌委;在出任預委會政務小組成員時,他建議設立臨時立法會代替因沒有「直通車」而被解散的立法局。
雖然回歸後他沒有在特區政府擔任全職職位,但卻繼續監察政府施政,毫不留情地批評董建華性格優柔寡斷,政策未能疏導民怨,導致市民信心下跌。
劉兆佳昨晚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董建華經過五年學習,政治上已經成熟,準備好接受有建設性的反對聲音,而他作為學者,最大的滿足感是自己的意見能改善市民對社會及政府的信心:「既然可以做到呢樣嘢,點解唔去做?唔可以成日企喺外邊係咁鬧!」
但他婉拒回應是否會出掌中央政策組,只是相信問責制將令香港的「官學交流」愈來愈普遍,而大學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向政府提供意見。劉兆佳又對本報否認他是親中,只是強調自己有民族意識,愛用社會學理性和現實的方式去處理香港問題,故北京認為有用。他又說當年在港大,他只顧在圖書館讀書,從未參加過學生活動。
記者:陳廣慧、莫劍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