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售居屋剝奪置業機會

減售居屋剝奪置業機會

房屋政策評議會

為期十個月的停售居屋,下月一日正式結束,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日前突然宣布未來出售、大幅減售居屋的計劃。房屋政策評議會認為政府是次決定乃罔顧市民對居屋之需要,偏幫私人發展商的「托市」行為。

不應犧牲市民利益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的聲明表示,為免居屋和私人市場產生重叠以及直接競爭,第一批於九月重售的居屋單位,約為二千四百個,而明年四月出售的第二批單位,則為二千五百個,合共不多於五千個;而往後的兩年,房委會不會出售超過九千個居屋單位;到二○○五/○六年度,更大幅減至不多於二千個單位。這將令本有意申請居屋置業安居的市民,要轉投私人市場解決住屋需要。
無可否認,目前私樓的價格比樓市高峯期時是下跌了不少,部份市民可以負擔得來,但是與居屋相比,價錢依然有一定的距離。事實上,對於只有能力負擔居屋的市民來說,減售居屋有甚麼好處呢?對這些市民來說,減售居屋將會令他們喪失置業的機會。
房屋政策評議會認為,政府穩住樓市令經濟環境不再走下坡是無可厚非,但要犧牲市民的利益和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本會認為不可以接受。即使政府承諾提供五萬個房屋資助的機會,但只是增加貸款比例,而大幅減售居屋單位後,這些資助在沒有居屋作選擇的情況下,必然是流入私人地產發展商的口袋裏,這又再一次印證政府托市。
現時香港經濟環境未見好轉,一些準備置業的市民,亦少不免擔憂失業,或最終變成負資產;而居屋最大的保證就是房委會回購單位的承諾;若果居屋業主經濟能力出現問題,無法再供樓,房委會願意回購該單位,換句話說,業主即使失去一層樓、一個家,可能未至於要債台高築,但如單位屬私人樓宇的話就可能成為銀主盤,以至一無所有,甚至走上絕路!

為房策帶來壞影響
房屋評議會認為特區政府實行大幅減售居屋至二千個,是等於宣布居屋任務完畢,是罔顧市民對居屋的需要,非但不能穩定樓市,還會影響一些準備購買居屋的市民產生信心危機,實屬不智,對香港的房屋政策亦帶來一次災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