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br>復甦是假象日本經濟荊棘滿途

環球經濟:
復甦是假象日本經濟荊棘滿途

這邊廂,南韓經濟脫胎換骨,迅速擺脫了98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創傷,經濟前景較風暴前更見樂觀;另一邊廂,與南韓攜手主辦今屆世界盃盛事的日本亦表現不俗,剛公布的今年首季經濟較去年同期增長5.7%,一掃之前3季均錄得負增長的頹風,日經指數今年亦已上升超過1成。

不但如此,市場預期中的銀行倒閉浪潮未有出現;在豐田汽車及新力集團等大機構帶領下,汽車、鋼鐵、膝上電腦等產品輸出,無論往美國或亞洲地區,均見大幅增加;商業庫存亦已調整回合理水平;而家計支出在4月則錄得過去3個月的首次回升。更加令人欣慰的是由美國流出的大量資金大部份均由日本股市所吸納,單單5月下旬的2周便錄得8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
一切看來皆美滿,經濟復甦,加上日股重生所製造的財富效應,似乎已幫助日本脫離困境。不過,《商業周刊》向日本大潑冷水,認為日本經濟要真正復甦,與日本隊奪取今屆世界盃一樣荊棘滿途,一切的復甦榮景只是假象。

統計數據不可靠
首先,日本的經濟統計數字並不可靠,今年首季大幅反彈的經濟增長數字,恐怕有誇大之嫌。此外,美元轉弱,足以破壞日本復甦的如意算盤。最重要的是,日本銀行體系的呆壞帳仍懸而未決,隨時會成為日本經濟再度爆發危機的炸彈。有經濟學家更悲觀地表示,日本經濟今個會計年度若有1%的成長,已是邀天之幸。
事實上,日本經濟的表面繁榮假象,未必是好事。最起碼,日本金融體系會因危機紓緩而放慢結構性改革的步伐。而迄今為止,市場對日本經濟的悲觀情緒改善不大,日本的通縮尚無改善,日本政府的龐大負債則仍然沉重。毋怪乎穆迪於上月底決定把日本的主權債信評級由Aa3降至A2,連降兩級後,日本的評級不但在七大工業國中敬陪末席,級數更與以色列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看齊。

日本數據被指不可靠,並非憑空揑造。記得日本在1999年發表首季國內生產總值的初值為上升7.9%,曾經震驚市場,令不少人憧憬日本經濟低谷已見,可惜修正後的經濟增長終值為萎縮3.9%,令人啼笑皆非。縱使日本政府口口聲聲強調通縮已停止惡化,但市場對小泉內閣的經濟小組並不信任。譬如4月消費物價比去年下降1.1%,成為過去半年最溫和通縮數字,便被滙豐證券經濟分析員彼得踢爆,指這個數字隱瞞了百貨公司及商店長期減價的因素,實際數字起碼要多減0.7個百分點。

經濟腫瘤未切除
至於公司利潤大幅成長,高盛的經濟學家凱茜亦持有另一套看法。她指出,日本機構(特別是銀行)高估盈利屢有前科,早已聲名狼藉。凱茜更擔憂,日圓若由現時的124升至115,便會令這些預測利潤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正好解釋日本央行為何在過去2周4度阻截日圓升勢,所動用的資金估計更高達2萬億日圓。
日本央行為了割除通縮這個腫瘤,過去1年更大舉開動印鈔機,鼓勵國民借錢及消費,令日本貨幣供應增長高達36%。但放寬銀根的措施卻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因為搖搖欲墜的銀行已成驚弓之鳥,不肯大開水喉,4月的新信貸更較去年同期減少了5%。也難怪,日本政府採取嚴厲的會計制度後,不少放款已被歸納為不良借貸,令日本銀行的壞帳比率高達11%,遠超歐美平均2%的健康水平,若真要為這些不良貸款完全撥備,代價可能高達1440億美元,數目已是銀行體系多年累積下來的利潤總和。

難承受徹底改革
日本央行總裁速水優坦言,要經濟真正復甦,便要完全切除銀行與借貸者千絲萬縷的關係,但負債最沉重的中小型零售商、服務商及建築商合共聘用了約80%的勞動人口,要整肅這些公司,將會導致不少人失業,後果絕非日本經濟所能承受。
小泉政府雖然口口聲聲指復甦已在眼前,強調政策奏效,但日本國民又豈是儍瓜?他們心中明白,銀行壞帳既未清除,政府負債又愈見沉重,擺在他們面前的,仍是一條痛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