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慣常扮演欺凌者的學生固然會變本加厲,變得更願意以語言或身體暴力支配其他人;而經常被欺負者也同樣會出現性格扭曲的情況,當有機會時便欺負其他更弱勢的人。
想不到香港小學內學童被欺凌(bullying)的情況比西方發達國家甚至被視為校園暴力情況嚴重的美國更差。
根據昨天發表的研究顯示,有超過三成的香港小學生在過去三個月曾被其他同學故意推撞、拳打腳踢、取笑嘲弄甚至性騷擾。這個比率較挪威的百分之九固然高得多,較美國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八同樣高出一截,而且這樣的發現並不是偶然或一時的數據,去年的一項同類調查也發現有超過三成的學生曾遇到被欺凌的情況。我們認為小學內欺凌行為如此普遍是個危險的訊號,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必須正視及處理,否則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平等思想,更會引起校內嚴重的紀律問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教育質素。
應該看到,同學之間在嬉戲時互相取笑、改花名不能算是甚麼稀奇的事,但若果沒有好好加以處理及疏導,及時制止某些學生成為經常被欺凌、被欺負的對象,那對一些較沉默、怯弱的學生的欺凌便會逐漸升級,從起初只是語言上的嘲弄到拳打腳踢甚至出現性騷擾的行為,這對受欺凌學生的身心發展以至學習進度都肯定有不良的影響。
另一方面,那些欺負同學的學生若果沒有得到糾正、沒有受到處理,他們便會把欺凌他人作為平常事,甚至糾集其他同學組成「童黨」,經常騷擾同學;這樣下來,怎會不對學校、課堂內的秩序及紀律造成壞影響呢!
更可怕的是,當學校、家長、老師未能在小學階段處理好學童被欺凌的問題時,那些慣常扮演欺凌者的學生固然會變本加厲,變得更願意以語言或身體暴力支配其他人;而經常被欺負者也同樣會出現性格扭曲的情況,當有機會時便欺負其他更弱勢的人。
一九九七年五月發生的秀茂坪童黨殺人燒屍案中,其中一個被判終身監禁的主犯便曾在案發前三年在校內被同學欺負、圍毆至重傷;結果當他有機會時,便以類似的方式對待案中的死者。像這種「今天人打你,明日你打人」的惡性循環不是恐怖得很嗎?
因此,我們認為必須制止這種惡性循環的出現;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在小學階段就積極處理被欺凌(bullying)的現象,一方面多關注較沉默、不善表達自己的學生的情況,鼓勵他們在被欺負或暴力欺凌時能主動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應對經常欺凌同學的學生多加疏導,必要時更應尋求社工及心理輔導人員協助,以防止學生養成欺侮同學、使用暴力的習性。
(圖)負責調查的中大教授王卓祺表示,有三成三受訪學童曾受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