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小學生欺凌同學的校園問題遠較歐美普遍,中文大學一項調查顯示,有三成三被訪學童在過去三個月內曾經被同學欺負,包括被改花名、嘲諷,甚至恐嚇、拳打腳踢;被欺凌學童中,更有一成六人表示曾受性騷擾。 記者:黎國強、鄭豐俊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聯同協康會在上兩個月,向十三家有殘障兒童和普通學生一同讀書的小學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一百七十四名學童。
負責調查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表示,調查顯示所有被訪小學生中,有三成三學童表示過去三個月曾「俾同學仔蝦」,反映本港校園欺凌事件遠較外國同類調查的結果普遍;挪威只有約一成學童表示曾受欺凌;澳洲一成六;美國一成至兩成四;加拿大兩成;英國則有兩成一至兩成七。
王卓祺也曾分析過亞洲的校園欺凌問題,發現日本的校園暴力問題較香港嚴重,日本在九九年的調查顯示,當年有三萬六千多宗校園暴力事件創新紀錄,比前一年也高百分之三點八,多數是學童心情起伏不定而向同學施以暴力。
王卓祺又說,雖然本港校園欺凌事件普遍,但一般的欺凌形式不算嚴重。本港大部份被欺凌學生會感到不開心、憤怒、自尊心受損及無助,主要會向老師和家長求助。
王卓祺說:「長期欺凌或受欺凌,長大後會暴戾、自卑,甚至有犯罪傾向,人嘅質素低會影響社會和諧,好似最近垃圾蟲打政府人員就係例子。」
調查又顯示,殘障學生受欺凌情況不比普通學生嚴重,約兩成九殘障學生表示曾受欺凌,普通學生反而有三成六人。
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表示,若果只是偶發性的欺凌,被欺負的小童可藉此學會處理問題的技巧,亦有助他們學習處理人際關係。
她強調,學校及家長均有責任教導學童處理人際關係,例如不要讓欺負他人的學童以為「蝦蝦霸霸」才能取得朋輩的認同,另外又要教導受欺壓的小朋友學會面對及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