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下降,是發達地區的共同現象,而香港特別厲害。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生育成為一種選擇的時候,現代的年輕男女對於生育都很謹慎;生下來,就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培育。
一個社會的適齡學童減少,即使整體教育資源沒有增加,每個學童所能分享的教育資源相對地也會大幅增長。因此,出生率下降,對於一個資源有限,但對教育有極高期望的社會而言,無疑是製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香港市民一直希望學校的班級人數減少,使子女在學校裏得到更好的個別照顧;但我們也知道,改善班級人數,意味着要增加教師,增加課室,增加學校,幾近沒有可能,因此雖然有此願望,也沒有向政府施加過大的壓力。然而如今機會來了,我們只要保持現有的教育資源,毋須增加額外的花費,便可以大舉減低小學的每班人數,提高教育質素。早在上一世紀,歐美各國便是利用新生嬰兒減少而實現每班人數的減少。這個黃金機會,我們是絕對不能放過的。
據政府的消息,今年九月入讀小學的學生將會減少五千四百人,明年減幅將擴大至九千人,後年還會進一步大幅下降(估計減少一萬五千人)。而目前就讀小一的人數估算為八萬人左右,兩三年內,適齡人口便會下降接近兩成!這個減幅是新來港學童也難以填補的。因此,我們極有條件把小學低年班的每班人數,相應地減少約兩成,而毋須增聘教師,增建校舍和課室。這肯定是家長和教師都樂意看到的德政。
減少每班人數是否有助於提高教育質素呢?答案是肯定的,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美國的學者過去就這個問題曾有過不同的意見,不過近年的一些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最有名的是田納西州的STAR計劃)已確定了,在小學低年級(小一至小三)實施小班教學這個單一因素,足以對普遍學生造成明顯而長遠的正面影響。
有研究學者指,班級人數減少後,較易維持課室內的秩序,老師和學生都可以較為專注於教與學上,師生關係改善,學生的學習基礎也有所改善,因此即使是同樣的一批教師,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有顯著的提升,而家庭背景較差的學生的得益尤為明顯。(應該一提的是,美國的每班人數本來就比香港少,平均只有二十多人。)
有人認為,中國大陸的班級人數不少,五六十人一班的比比皆是,沿海發達城市的學校每班也有四十多人,教育質素依然很高,因此班級人數與教育質素並無關係。但他們可能沒有留意,即使中國大陸也在努力減少其每班人數。
以上海為例,他們早於五年前開始實行小學「小班化教學」的研究,逐步擴大,如今全市已有三成學校實施,每班人數降至二十多人。他們希望利用適齡人口下降的有利條件,通過減少每班人數,促進師生互動,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個性,藉此為新形態的教育方式創造條件。由此可見,無論東西,各國政府都正在積極減少班級人數,以提高其教育質素,或促進其教育轉型。
回頭看香港,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我們都有非常殷切的期望,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呢?如今終於遇上了改善班級人數的黃金機會,我希望決策者能夠認真考慮,把這個問題列作政策上的優先考慮,及早規劃準備,則是特區教育的大幸。
新力量網絡執委 葉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