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Q氣迴腸 - 李怡

李怡專欄:Q氣迴腸 - 李怡

中國足球隊又輸了第二場。由於面對的是四屆冠軍巴西,所以賽果並不意外。只是打了兩場,一球都沒有進,而且輸四比○,畢竟難看一點。不過,善於用體育運動來凝聚民族主義精神的中國宣傳機構,自有他們的「精神勝利法」。比賽次日,《文匯報》綜合新華社、中新社的述評說,「現場三萬餘中國隊擁躉,大多感覺蕩氣迴腸,認為中國隊較首仗表現大為改善,雖敗猶榮。」
「雖敗猶榮」的理由有四:一、「第一個攻門的是中國而非巴西,一開場中國球員就顯示了破釜沉舟的氣勢。」二、「不迷信大牌巨星」,「今晚上場球員可以說集中了巴西隊的全部精英,而中國隊員與之周旋,毫不怯陣」。三、「圍攻巴西堪稱奇葩,在完場前十五分鐘,中國隊一度壓住巴西,全面圍攻,打出本場比賽最高潮,顯示了與世界勁旅抗衡的巨大潛能。」四、首度在世界盃亮相的肇俊哲在中國隊一次令人眼花撩亂的配合中一記勁射打在巴隊右門柱彈出,獲得全場球迷喝采」。
中國劇作家陳白塵,在中國大陸拍的電影《阿Q正傳》的結尾,加了一段魯迅原著中沒有的話:「阿Q並沒有絕子絕孫,相反地他的子孫繁衍不息,至今到處可見。」
新華社、中新社以上對中巴之戰的述評,可以說是阿Q子孫繁衍的明證。予人的感覺不是「蕩氣迴腸」,而是「Q氣迴腸」。
球賽輸了就輸了,而且慘吞四蛋就是賽果,再怎麼說都很難說是「猶榮」。誰第一個攻門,從無一個球隊視之為甚麼了不起的事,誰第一個把球踢進門才是本事。中國隊有沒有「迷信大牌明星」,有沒有「怯陣」,是很難證明的事。不管怯不怯陣,反正是輸了四比○。完場前,巴西已把主力球員朗拿度、朗拿甸奴相繼調出,而且看得出巴西隊已經「勒馬」,不欲多取,只在中場互傳,這怎麼算是「中國隊一度壓住巴西」的甚麼「奇葩」呢?至於射中門柱一球,也值不得驕傲,因為總不能把中門柱當是入球吧。
中國隊能夠打入決賽周,主因是由於日、韓是主辦國沒有參加外圍賽,加上中國抽到好籤,並不等於中國隊的實力可與世界勁旅抗衡,也並不表示米路是甚麼「神奇教練」。
然而,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激情下,不但掀起足球狂熱,而且還有評論認為中國可奪世界盃冠軍。於是,中國隊球員在被捧之下,也未勝先驕。有報道說,深圳球迷到世盃現場,找國足球員簽名,受晦氣對待。其他擁護中國隊的球迷都指中國隊員無禮、大牌、高傲。而中國官方述評又持「雖敗猶榮」之阿Q怪論。
若長久處於這種氣氛下,國足的前途會一直「猶榮」下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