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愛法國的愛情片,遇影碟,都買。不說《大鼻子情聖》、《紅》《白》《藍》三部曲等大師傑作;就是一般小品,都創意無窮,各有可取;總之,法國人處理愛情,從不讓人失望。
大黑日,通書說:諸事不吉,忌買碟。
我不信邪,竟買了五張,一天看完,幾乎噎死。
《朝朝暮暮》、《人之子》在電影節演過;從來不管甚麼「電影節」,我不相信揀片人的品味;但看看影碟,無妨;而且,都獲獎無數,壞不了。可惜,又一次證明:天下烏鴉一樣黑。評電影的,跟評文學的,原來沒兩樣:把造作、生硬、拼湊導致的沉悶,視作嚴肅;越沉悶,越嚴肅,越有藝術味;這些爛獎,就專頒給這種「味」。
愛情,有時候,是苦澀的;苦澀,因為曾經燦爛;鳥鳴山更幽,沒有鳥的山,沒有魚的水,沒有激情過後的平淡,只是枯寂,只是翳悶,一直悶下去,直到悶死天下人。《人之子》偶有佳段,但有句無篇;講甚麼?不知道。《朝朝暮暮》,呆滯黏搭,簡直沒辦法看完。
《鋼琴教師》,沒來由判為「三級」,可能只因為女角老而醜,夠病態,「榮獲康城電影節三項大獎」,這三大獎,是吹水獎?潲水獎?掠水獎?除了鋼琴叮叮咚咚還算動聽,簡直乏善足陳,看時搔破頭皮,看完擲碟罵娘。
《姊妹情色》好一點,講一美一醜兩姊妹的關係,女角演得精彩;美的那個,演床戲,叫人腦漿沸騰;可惜,結局來得突然;實在,也只能這麼突然;不然,天長地久拖下去,真不知道怎麼「收科」。《羅丹的情人》,舊片,有說是「法國史上最佳電影」,未必,但可以一看;比起那浮淺新一代拍的爛片,還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