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台灣二十多年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五月九日他父親林火樹在台灣宜蘭老家過世,他即委託他的兄長向台灣方面申請回台奔喪。五月二十九日,有關消息在台灣傳出,即引起台灣朝野及輿論的爭論。最後,林毅夫以不想返台成為各方爭論及媒體追逐的焦點,更不希望見到台灣各界因他返台而增加紛擾,因此決定不返台奔喪,改由他妻子陳雲英代為返台。六月四日,林火樹喪禮在宜蘭舉行,林毅夫則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設置靈堂,通過網絡直播與宜蘭的告別式同步舉行。
這本是一樁父死子奔喪的平常事,卻在台灣捲起一場風波。台灣社會連日來對「林毅夫事件」的辯論牽涉統獨爭議、國家忠誠、軍事敵對、人道考量、兩岸定位、叛逃追訴等大問題,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與政治的問題。
原因是,林毅夫不是一個普通的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現年五十歲的林毅夫,原名林正義,原籍台灣宜蘭,曾是台灣大學的高材生,後來轉念陸軍官校,當時被國民政府視為投筆從戎的樣辦。一九七九年在金門擔任連長,他泅水前往大陸「投共」。但當時中共並沒有宣傳他是「起義」軍人,而台灣軍方也對他的逃走隱而不報,沒有發出叛逃通緝,只作為軍官「失蹤」結案。
林毅夫到大陸後,繼續學業,取得北大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當局即送他到美國深造,並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又在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回國後,他任朱鎔基的經濟決策智囊,也是「十五計劃」的起草人之一,對中國的經濟決策,尤其是農村經濟、國企改革等方面的建言,極具影響力。他也在香港科大擔任過客座,筆者曾與他作過訪談。
林毅夫事件開始時,台灣當局強調基於人道考量,會批准他回台奔喪。但隨後,輿論討論當年林毅夫叛逃的政治道德與軍人忠誠問題,軍方表示如果叛逃不追究,以後部隊如何帶兵?目前台灣仍限制軍人赴大陸,但卻又容許叛逃的軍人回台,這該怎麼解釋?於是,台灣當局又出現人道考量之外法律風險自負的說法,接着國防部又說追究叛逃責任決不寬貸。既如此,林毅夫又怎麼會去台灣呢?
而台灣當局的種種說法,包括人道考量在內,都是出自政治考慮,並且都沒有解釋林毅夫叛逃已過了二十多年,已過了法律規定追訴權不超過二十年的時效,究竟基於甚麼理由,政府認為對林毅夫的法律追訴時效還沒有過去?對林案處理,究竟是基於政治考量,還是遵從法律規定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