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殷惠敏
解決以巴衝突的國際會議,議程還未擬定,自殺式攻擊卻沒有停止的迹象,這同時說明了以色列的大規模軍事掃蕩畢竟也有它的局限性。
為報復而報復的行動,報復本身就是目的。這種恐怖行動並不聽命於一個政府或任何權力機關。更何況巴勒斯坦的公安機制,幾乎已經被以色列完全催毀。
儘管以色列一再把它的軍事行動和美國的反恐行動掛鈎,但眾所周知,以色列是佔領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它所面對的是被佔領者的反抗鬥爭,與美國反恐的性質並不相同。
以色列以最先進的武器來鎮壓巴勒斯坦人,世界輿論多數站在同情巴勒斯坦人的一邊。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民選領袖,沙龍愈羞辱他,他的聲望反而愈高。
以巴衝突的激化,現在已對美國的反恐布局造成威脅。阿拉伯國家是否還願意在反恐的交流情報和協調行動上,與美國合作,不無疑問。
與以色列訂有和平協定的國家,如埃及和約旦,現在面對國內的洶湧怒潮,政府必須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也變得十分尷尬被動。埃及的伊斯蘭中心教長,本來在九一一事件後,公開支持美國的反恐立場,現在已經改變了態度。這些變化顯示出,美國已迅速失去阿拉伯世界的人心。
阿拉伯國家的人心不穩,對美國力求保障的石油供應,無疑也是個潛在威脅。美國本想藉着阿富汗戰役奏捷的聲勢,建立討伐伊拉克聯盟,進一步孤立伊拉克。沒想到伊拉克的石油減產策略和對巴勒斯坦受難家庭的救濟,反使薩達姆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
現在,以色列即使出兵掃蕩加沙走廊或再佔領約旦河西岸,能夠換來的只是短期的平靜。根本的問題並未解決。以色列在西岸和加沙的殖民政策,顯示的是一個民族企圖對另一個民族的永久宰制。美國若繼續一味偏袒以色列,就要冒着激怒全體阿拉伯國家,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危險,使得九一一以來苦心經營的反恐聯盟走向瓦解。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在中東問題上,今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將兩種勢力在較勁。一種是接納沙特親王的倡議,在「責任分工」的安排下,由美國和阿拉伯國家分頭「說服」(或迫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妥協;一種是在猶太游說團體的強大壓力下,繼續盲目支持以色列,使得以巴僵局無限期地拖下去。
現在美國南方保守的基督教聯盟已與猶太游說團掛鈎,表態支持以色列。從猶裔選票在美國幾個舉足輕重的大州(紐約、加州、佛羅里達、新澤西、伊利諾、俄亥俄)的影響力,以及美國國會對以色列的全力聲援來看,以巴問題的解決,前景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