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出的「股票掛鈎投資」(EquityLinkedInvestments,ELI)原理與「股票掛鈎票據」(EquityLinkedNotes,ELN)相同,其實是等於沽空認沽期權,屬於高風險低回報的投資。以往ELN曾被稱為「高息票據」,其實是一個誤導的名稱,因為若果是收息的話就不應會有太大的價格波動的風險,而ELN本身的風險一直被隱晦地遮瞞,直至投資者真的承受了股價下跌,要履行認股責任之後,再承受更大的股價跌幅帶來的帳面虧損,大家才如夢初醒。
現時推出的ELI原理與ELN相同,只不過是將認購的銀碼拆細,令散戶也可入場。然而,以這般高風險的投機工具推出零售市場,對於投資水平偏低的小投資者來說,其實是未必適合。筆者在此再三忠告小投資者在認購之前要三思,衡量過實質風險才可認購。
購買ELI等於是沽空認沽期權,是有一個看好的方向,假如所購買ELI的相關股票是上升的話,所賺得到的就只是有限的折扣,即是等如期權金,就算股價上升幅度多於折扣額,也不能有額外的回報。但假如股價下跌的話,所承擔的風險就是跌多少就虧損多少。故此,購買ELI一定要做足對沖安排,最簡單的做法莫如購買價外的認沽期權,以一個較低的期權金去對沖股價下跌的風險。另一個做法是以同等數量的認沽證去對沖,但另一方面要計算對沖的成本不要高於購買ELI所獲得的折扣,否則,就等如白做。購買期權對沖要考慮的是期權金的金額,而購買認沽證對沖則要考慮溢價的高低,故此,是頗為複雜的投資組合。
月初筆者提及要小心銀行股須面對大幅的調整,去周開始銀行股走勢明顯轉弱,滙豐(005)股價已跌破5月尾的低位93.75元,恒生(011)亦在反彈至88元之後再跌,跌破了50日線,相信走勢會一浪低於一浪。
其實現時銀行股之股價仍屬偏高,PE高於合理水平,加上中銀上市分薄了資金的投資比重,下跌亦屬正常,暫時仍不是入市吸納銀行股的時候,一切要待中銀完成上市後才可作考慮。
大市在淡靜之中缺乏方向感,成交縮至60億以下,而每日波幅只得100多點,相信大家仍要等待入市訊號之出現。
美元走勢短暫作出反彈,兌日圓做124.68水平,但仍未能上破125日圓,相信此阻力難以突破,短期仍有再下跌的可能,中期目標看120水平。而歐元升勢亦初步回軟,估計也是急升後的正常調整,暫時可在94美仙水平整固,目標價看96美仙。筆者相信大市要有所突破一定要待美元跌勢確認到達支持位才可有望。
(小啟:譚紹興放大假,沈振盈暫代,6月25日回復正常)
沈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