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宣布重售居屋,但會大幅度調低每年的供應量。筆者過去兩年多,一直認為居屋沒有存在價值。過去政府以為可以透過出售居屋,調整私人市場的樓價,但結果適得其反。樓價飆升時,居屋售價跟隨上升;當樓價暴挫時,居屋供應量卻大幅增加,結果是房委會製造了近十萬個負資產居屋業主。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有人認為政府若完全停建停售居屋,樓市會被私人地產發展商操控。這個擔心,未免太杞人憂天。首先,政府已建立足夠土地儲備,以防止樓價再度飆升。若發展商預期樓價上升,自然會向政府申請勾地建樓,未來樓宇供應量增加,樓價升幅會受到壓抑。
即使短期供應量緊張,樓價升幅亦相信有限。由於特首在房屋方面的「德政」,樓宇炒賣活動幾乎銷聲匿迹。市民大都認為住宅物業不再是投資工具,只屬消費項目。倘若樓價真見飆升,數以十萬計的負資產和被綁業主,會把手上單位拋售以求脫身,樓價又焉有大幅飆升的能力。
停建居屋並不會影響房委會的收入,政府只要把原先用作居屋的土地,改作私人發展用途,所得的賣地收入,遠超房委會賤賣居屋所得的收入,賣地收入足以抵銷房委會的損失。
現時新界私樓平均呎價低見二千元,居屋以六折價千二元出售,扣除行政和建築費,不知能夠為房委會帶來甚麼收入。至於市區優質地皮用作興建居屋,讓小部份家庭享受巨額資助,又是否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呢?
過去二十多年房委會共出售超過三十萬個居屋單位,其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居屋業主補回地價後,將單位在公開市場出售。大量未補地價的居屋充斥樓市,影響市場的流通量和轉售速度。最近已有建議容許居屋業主免補地價,或者以折扣價補回地價後,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藉此增加居屋居民的財富和釋放公屋居民的購買力。
故此,為了避免繼續妨礙居屋單位的流通和轉售,政府實應把餘下的居屋單位以市價出售,返回居屋早期(七八至八一年)以市價出售的情況。過去幾年,房協向政府補回地價後將轄下夾屋單位以市價出售,都能賣個滿堂紅。
政府以市價將居屋清貨,除了可以為庫房帶來龐大收入外,亦可以平息私人發展商指摘政府賤賣居屋,搶走他們的生意。居屋和私樓在市場上正面交鋒,已不再存在重叠的問題了。
政府可以為符合申請居屋資格的家庭,提供首期免息貸款,並效法私人發展商,給予售價優惠。居屋申請人知道日後毋須補地價,可以隨時自由轉售居屋,應該不會計較每月多付一些供款。
政府短期以免息貸款代替以低價出售居屋的方法,可以適用於那些所謂「混合發展」的屋苑。私人發展商和政府的單位,同樣以市價出售,發展商便不會再投訴「居屋」地價和「私樓」價格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