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研究中國宏觀經濟,不能忽略最近的重要信息。一是朱總理在一次報告中申明:中國不會發生財政危機。二是財政部長公開承認積極財政政策有負面影響,每一筆赤字和國債的增加都為今後的通貨膨脹種下禍根,並且提出現在是應當收縮還是需要再擴張問題。三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公開表示,若積極財政政策逐步淡出,則貨幣政策的作用就要發揮,中國將增加貨幣供應量。這三則接踵而來的信息,以其權威性和一致性而明白無誤地指示:中國內地宏觀經濟政策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調整,將代之以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積極的貨幣政策。
朱總理的以上觀點,使人聯想今年三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閉幕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的講話。當時,他為本屆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所積累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辯護,稱那些財政開支大多用來興建基礎設施,是本屆政府留給下屆政府的優質資產。敏銳的中國問題分析家看出,圍繞積極財政政策,中國內部已經發生了爭議。如今,中國政府總理親自澄清已經實施四年近半的積極財政政策不會造成財政危機,透露中國內部對於財政赤字和累積國債的規模已經產生憂慮。
目前中國的國債究竟多少?中國官方的公布是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三。但是,一家對於中國經濟素有研究的國際性投資銀行卻認為有關數據高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九,為中國官方數據的六倍;並警告若中國國債繼續增加,則可能爆發金融危機。二者的統計或估計之差距為何如此大?因為中國官方統計未列入國企負債和未償付的退休基金等所謂資產負債表外的項目。
「百分之二十三」固然忽略了中國政府的各種支出拖欠和隱性負債,但是「百分之一百三十九」卻將國企負債不加分析地歸入中國政府負債。若僅就政府是國企所有者而言,國企負債似應算到政府名下。然而,一是國企實行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分級管理,直屬中央政府的不多;二是改革後的國企若資不抵債可以宣布破產,政府不必出面還債。所以,將國企負債都算成中國的國債不合乎實情。
無論如何,中國財政貨幣當局都承認積極財政政策難以為繼了。明年,中國政府換屆,便是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配合的適當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