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多得很,以道德倫理為依歸、提倡「忠孝仁愛、仁義和平」的,可算絕無僅有,利苑酒家老闆陳樹杰卻是箇中高手。
「每天早上11點,全部要思想教育,跟我十年、二十年甚至以上的,都受過這套。」原來每天固定時間,陳樹杰都會與高層員工舉行電話會議,香港、新加坡和廣州12間舖共50多人參與,「每天都要報告前一天的生意、出品、客務及管理事宜,透過每天的工作經驗,進行務實的思想教育。做唔好便要簽名。」
為何要簽名?這要從陳氏出身說起。相信很少人知道,這位香港著名食肆的老闆,是名將之後,其先父是人稱「南天王」的前國民黨名將陳濟棠。「由於是軍人世家,故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我們的家訓如字典般厚,封面寫着四個『好』:『立好志,讀好書,做好人,行好事。』」他是這樣自小接受嚴格的道德教育。
曾入讀台南中央軍校和美國維珍尼亞軍校的陳樹杰,學成後選擇了開私營學府「伯南英文書院」,並擔任校長,成為他首份職業,一做12年。「這是首間有道德教育課的學校。」這位前校長說:「以前(利苑)有分缺點、小過和大過,現在人多,事情變得複雜了,才簡化為簽一個名,到年尾才算帳。」
他說:「做生意都要講道德。能有益別人自然有名,有名自然有利,自己也幸福,生活環境也得以改善。」他深信,「要百年樹人,就要世世代代進行思想教育,改良基因,久而久之就見功,對社會也有利。現時全球的教育制度,在這方面一敗塗地。」因此,「教而不善,一定要走(離開利苑)。」
沒有學術研究能證明他這一套一定行得通,但據陳氏所說,除了創業計起連蝕了六年半,利苑生意一直沒有受到經濟不景影響,「因為利苑的員工都想着點樣去贏,這都是思想教育的結果。」連利苑中國發展部董事總經理楊步衢都說:「我們根本不會去想前面有甚麼困難,總而言之是要贏。」
其實講到底,思想教育也不是甚麼難事。「國民黨元老張群,生前自編了一首《不老歌》,我是特別喜歡的:『(國語)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這些都是容易實踐的事情。」
1935年--廣州出生
1953年--就讀美國維珍尼亞軍校,後轉修建築工程
1961年--回港開辦伯南英文書院
1973年--結束學校,開辦首間利苑
1976年--開設總統餐廳,進軍高級西餐業務(1992年出售)
1978年--出售原有舊舖,將利苑遷至碧街,其後在香港、新加坡和廣州開設多間分店
2001年--在旺角開設首個利苑美食廣場,佔地逾3.2萬方呎,進軍非高檔飲食
記者:丘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