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從操控傳媒到操控民情 - 毛孟靜

毛論如何:從操控傳媒到操控民情 - 毛孟靜

六四一幕,在焦點原該是開放改革的鄧小平時代,劃出一條深刻的、至今在汩汩流血的傷痕。新一代的北京領導人為求自保,只能一心一意掩飾過去,希望人民忘記。中共控制意識形態的兩大撒手鐧,一是傳媒,一是公安。

在中南海領導下的董建華,也正領導香港朝這兩個方向走。大陸傳媒的政治淡靜,公安的政治敏感,人所共知,不必贅述。相比之下,香港看來新聞自由充沛,絕大部份警察都見斯文有禮。

報界淪為御用工具
淨看本地報紙日日批董建華批得個不亦樂乎,或已顯示新聞自由健康活潑。雖然,在提到六四時,英語媒介仍不住用上天安門屠殺(Tiananmenmassacre)一詞,反觀中文媒介,就屢屢不過是六四「事件」一樁。
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卻也幫忙道出一些媒介的政治取向。罵特區小政府無妨,上面的大政府,卻得罪不得。
董氏政府給傳媒罵得多了,當然不是味兒,上面會問:怎麼意識形態這樣抓不緊?要抓緊,先要拉攏,選擇性地邀請一些新聞招牌做訪問,特許放風,特許經營。
那個官方信息,再清楚不過:你對我友好,我有你着數。
許多傳媒機構,恐怕也因此沾沾自喜,並不覺得政府這番「呼朋喚友」、打擊異己的舉動,有甚麼問題,忘了新聞界作為社會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職責是監察當權者,而不是為政府做公關。

更非淪為「御用」報紙。
御用報紙,已非傳統左派報紙,他們缺乏傳統的公信力。新一派御用報紙,是披上「獨立」面紗,輕巧地跟隨特區小政府、熱烈地遵循中央大政府路線的報紙。它們(私底下)信奉有權便是爺,有奶便是娘。
這副景象,新聞界中人心照不宣。在落實部長制後,董建華領導下的部長們,會各自四出拉攏傳媒,「御用」與否,媒介都可幫忙造就「還看政府的了」的局面,異見政治人,怕只落得個斯人獨憔悴。
學者鄭宇碩最近在《南華早報》的一篇評論裏寫道:有民主派議員向高官投訴,有關部長制的事宜,都要透過報紙方才得知,但信息混亂。高官指點,點名叫議員看某兩份報紙就好。
果然有「政府指定刊物」。香港當然有新聞自由,因為不必政府來真的干涉。但自我審查已足以自毀長城。
政府同時發動本身的宣傳機器,劉慧卿等人在港台的《香港家書》說了那三句話,政府可以回應足四句半,足見政府在這方面的雄心勃勃。

警員執行政治命令
那封《家書》的內容,不就是有關警權膨脹的憂慮。連月來警方一連串高調的行動,無法不讓人懷疑,警員在開始不住執行政治命令。命令是,打擊政治「滋事」分子,不必手軟。
由大朝早上門拉「長毛」梁國雄等人,到在遮打花園落記者手銬,至向參加學聯主辦六四悼念遊行的大學生,連發五次拘控警告,都是令人傷神的例子。
一手抓傳媒,一手抓警力,民情受控的日子還會遠嗎。
請香港人以雪亮的眼睛,配合群策群力,令這一幕看來遙不可及。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