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赤腳在沙灘上走動也有機會感染動物寄生蟲!本港一名男子到過婆羅乃的沙灘後,患有一種由動物鈎蟲引致的皮膚游走性幼蟲病,鈎蟲的幼蟲從病人的腳部皮膚鑽入皮下,並緩慢地在皮下游動,極為痕癢難耐。醫學界表示,部份動物寄生蟲進入人體後會入侵內臟,故必須注意動物及個人衞生。 記者:梁洵瑜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該名病人分別到過婆羅乃和大嶼山的沙灘,但自婆羅乃返港後一周,腳面下的皮層出現一條血痕,非常痕癢,到瑪麗醫院急症室求診,證實感染皮膚游走性幼蟲病,相信病人是在婆羅乃的沙灘感染。
黃世賢指出,動物鈎蟲的幼蟲,可以經皮膚鑽入皮下,在皮下爬動,患者服食藥物即可杜蟲,一周後會慢慢復原。由於這種幼蟲游動緩慢,故病情一般不會太嚴重,在本港也不常見。
不過,如感染動物線蟲的後果則較嚴重,這種線蟲同樣會鑽入皮膚,但會經血管游走到內臟,如鑽入肝臟,影響肝臟功能。
另一種經由動物糞便傳染的寄生蟲,為細粒棘球縧蟲(俗稱狗縧蟲),該種寄生蟲不會嚴重影響狗隻健康,但如人類染上則會引致囊泡病,令器官出現囊泡。
該院兩年前曾治療一名經常接觸狗隻的內地女子,經超聲波及電腦掃描後,在其肝臟發現囊泡,必須服藥及切除囊泡,如囊泡破裂會引致過敏或發炎,但此病並不常見,一、兩年才有一宗。
由於動物寄生蟲引致的疾病主要經動物糞便傳染,如環境衞生不理想,動物糞便或會存在於泥土及食水中,故黃世賢建議,動物必須定期杜蟲,處理動物糞便後要洗手、避免讓貓狗進入沙灘,市民在沙灘上應穿拖鞋,及使用毛巾或沙灘蓆,減少皮膚接觸沙粒的機會。
市民除了有機會感染動物寄生蟲外,現時間中也有市民染上蛔蟲,早前即有一名懷孕九周的東南亞婦女,突然有一條約十厘米的蛔蟲從口中「嘔」出來,檢驗後發現其體內有三條蛔蟲,由於病人在懷孕初期,故並無即時治療,只在其臨產前杜蟲,避免胎兒受影響。
黃世賢稱,隨着環境及個人衞生改善,港人染上寄生蟲的個案不多,該院自九五至去年,曾診治染上支睪吸蟲、毛首鞭蟲、蛔蟲、蘭伯氏賈弟蟲、鈎蟲及蟯蟲等個案;而進食生蟹及未熟的淡水魚也有機會染上肺吸蟲及肝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