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政府屈從於地產商的壓力,在停售居屋近一年之後雖然宣稱重售四五千個單位,但保證未來幾年會減售到二千個一年,這將會是保留面子多於實際,因為二千個單位相對每年六七萬的公私營樓宇供應數量,實在微不足道。
這是明明白白的托市,應驗了長毛君那句名言,港府是救市不救人。但是否托市樓市就不跌?恐怕只是一廂情願。樓市的升跌不以個人意願為轉移,須知以往樓市所以長期爬升,除了高地價政策之外還有是供不應求,不能滿足人口增長所帶來的住屋壓力,但這壓力今天存在嗎?
今天全港的居住單位,平均是三個人分一個單位。而香港本土人口早已是負增長,即是說兩夫妻的家庭生育小於二名兒童,而港府的政策亦不讓新移居者到港家庭團聚,人口增長一年不過幾萬,增長本身就已經未必追得上老死的數字。
加上幾年來積累的幾萬待售單位、以後數年已經規劃了要供應的每年幾萬單位,香港何來新增的幾十萬人口去填補這些供應?更何況中下階層打工仔的人工已被強壓得日漸下降,大學畢業幾年的人有一萬五千元入息算是幸運,他們還會像上一代的人將全部收入奉獻給地產商嗎?就算他們敢,又誰人有把握在二十年內不被裁員?
想借停售居屋托市是不切實際的,樓市的復甦完全依賴經濟的復原及打工仔的人工上升,但嚴酷的現實是就算經濟好轉,要消化那百分之八的失業者也有困難,要中產階級的薪金上升,更是困難,因為香港正飽受國內大量價廉物美的人力資源無限量供應的競爭壓力,打工仔的減薪加辛噩夢,還有好幾年!
正是托又死時,不托亦死,筆者就認為不必婆婆媽媽,就讓樓市再下跌百分之五十又如何,托來何用?香港的經濟反正要徹底轉型,不可能再依賴地產為支柱,又何必再托?
筆者也是有產階級,購於一九九八年的物業早已跌值近半,但其價值還是倍高於十年前的落成時市價,筆者有心理準備這是伴我終老的產業,如果所有負資產者亦這樣調整心理,我們齊齊勇敢面對回到無產階級的身份,一切從頭再來又如何?死不了的!
這樣一來,居屋不應停售,而其價格更應下調以符合新一代中下階層打工仔的經濟條件,救不了負責產之餘,最少可得回民心的穩定。不是開玩笑,停售居屋的結果必然是公屋要加租,否則房委會用完那二百億元儲備後,還有何計可施?售居屋不是「益」了甚麼人,這是很多經濟評論者的誤解,居屋只是中下階層津貼基層的數字遊戲,沒有了居屋,這些津貼要由公帑津貼,是跑不掉的責任。
公屋加租,即是迫窮人發惡,那是很可怕的,虛弱不振的董政府應付得了嗎?上帝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