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是影壇大宗師,又有多面才華,書法好、能作曲、文筆健,至今仍定期發表時評政論的文章。事實上,他青年時代曾經從政,二十多歲從上海到台灣,是蔣經國重用的親信。
他的文章一向少談個人經歷,但將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新著,他自述了一些歷史性往事。原來抗日戰爭勝利後,年紀輕輕的張徹便擔任上海「文運會」秘書,那是國民黨組織,奇在張徹不是黨員,還常和左派的夏衍、陽翰笙等來往。
上海淪陷日軍時期仍然拍片的影人,勝利後曾被指為漢奸,發生「十二影人附逆案」。張徹曾為他們奔走,終於不予起訴,包括後來南下香港的名導演李萍倩、朱石麟、岳楓等。這是少為人知的舊事。此外,當年張徹曾用心研究京劇,認識梅蘭芳、周信芳,也知者甚少。
這本正在編排中的張徹新書,主要還是談論電影。我最感興趣是他從刀劍武俠轉變出廣東少林南拳路線,突出了洪拳與詠春,啟導了拳腳功夫片。妙在他認為北派純屬舞台演藝,南拳才有實戰感,但也要加入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和泰拳,才實戰更強。李小龍便在詠春基礎上兼收並蓄。
書中提到好導演必有「導演性格」,往往麻煩、古怪、不理性,甚至離譜得不近人情。他寫得妙,亦說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