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默默守墓長達三百七十二年的佘氏後人,因北京市要迎接二○○八年奧運而美化城市,上星期終於被迫離開市中心的袁崇煥墓地,以便當局重修袁墓及其宗祠。佘家後人再難扮演守墓人角色,延續了三百七十二年的傳奇故事將可能從此消失。
一六三○年,明崇禎皇帝誤中滿清的反間計,將正在前線抗清的袁崇煥以叛逆罪處死。
袁死後,其部下佘將軍冒死將他的頭顱盜走,偷偷埋在北京南城廣渠門內的自家院子裏,一心為袁崇煥守墓,並在遺言中要子孫後代世世不能為官,留京為袁將軍守墓。
經過三百多年的變遷,現在位於崇文門區東花市斜街北京市五十九中學內的袁崇煥墓,一直由佘姓後人守着,至今已歷十七代,凡三百七十二年,經歷了明、清、北洋軍閥、民國、新中國等。
今年初,崇文區政府下達了「復建袁墓、袁祠拆遷通知書」,佘家不能再居於袁祠內。雖然現時的佘家後人佘幼芝力爭,但當局心意已決,佘家上星期終於遷離。
六十三歲的佘幼芝說:「從袁大將軍蒙難的那天起,佘家就一直守護着袁墓,其間經歷的天災人禍不可勝數。」對於面臨迫遷,佘無奈的表示:「這是我們三百七十二年來首次搬離,也將結束我們的榮譽。」市政府雖提供更大的住所給佘家及二十萬賠償,文物部門又聘她為袁祠袁墓終身顧問,但被她拒絕。
袁崇煥(1584-1630)乃廣東東莞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曾官至兵部尚書。明末崇禎年間,關外滿清日益壯大,並不斷南侵,大有破關直取北京之勢。袁崇煥請纓鎮守山海關,成功抵禦清人的入侵。清人施以離間計,讓崇禎皇帝以為袁有謀反之心。崇禎猜忌狐疑,又聽信讒言,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京城百姓亦以為袁勾結清人,在他被處死後,爭吃其肉來洩憤。
路透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