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手提電話已成為青少年的必需品,有機構調查顯示,三成六受訪小四至中三學生擁有手提電話,其中初中生更幾乎「一人一手機」;一成半受訪者每月通話一千至二千分鐘或以上,但逾半人表示,話題只涉及吃喝玩樂及講是非等,只有兩成時間討論功課或社會問題。負責調查機構呼籲家長不要輕易為子女購買手機,並要與子女訂定使用手機守則。 記者:倪清江
教育政策關注社最近成功訪問一千五百九十名初中學生,八成表示擁有手提電話;而在三千五百三十八名小四至小六受訪學生中,也有兩成八擁有手提電話;整體有三成六擁有手提電話,以此推算,相等於近十八萬高小及初中學生。絕大部份人的手提電話是由父母購買,只有一成六是自己買或由朋友送贈。
五成半受訪者每月以手機通話三百分鐘以下,三成介乎三百至一千分鐘,一成半則每月談話一千至二千分鐘或以上,即平均每天傾談五十分鐘;三分一受訪者在上學或放學時使用,也有兩成二在家中仍使用手機。
談論話題方面,約三成涉及吃喝玩樂,其次是校內是非及娛樂新聞;至於功課或社會問題則不足兩成。此外,近七成受訪者最常與朋友或同學通話,不足兩成是選擇父母。
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批評,學生使用手機談話的內容多是無建設性,呼籲家長與子女訂定使用手提電話協議,一旦違反協議,可沒收其手機。
現時本港學校大多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不過,調查發現四成七學生認為學校不應禁止,其中參與調查的屯門嘉智中學教師周水英表示,曾有學生在上課時,手機發出鈴聲或偷講電話,也有家長投訴子女通話量過多,她建議電話公司效法信用卡公司,為該類用戶訂定每月通話限額。
旺角一家電訊店舖經理阿輝表示,周六、日期間每天有八至十名家長到店內為子女查詢或購買手機,部份家長表示是為了方便與子女聯絡。他說,家長多選購一千元左右的手機,其中有四個型號較受家長歡迎。
在黃大仙就讀的中一學生陳同學說,由於每月通話量達二千至三千分鐘,以致每月電話費達千多元,最近被父母取消電話卡,要自行用零用錢買卡。他說,平時帶電話回校時會轉為震機,上課有來電時,會詐肚痛走進廁所講電話。
腦科醫生黃震遐指出,醫學界雖對手提電話輻射會否引致腦癌及影響腦部思維能力未有定論,但由於用手提電話通話時音量一般較高,長期恐會損害聽覺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