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星期一,是陸續向決賽周球隊道別的時候了。沙地阿拉伯率先出局,是意料中事;但尼日利亞和斯洛文尼亞隨之被淘汰,卻有點出人意表;加上德國、阿根廷、法國、意大利甚至葡萄牙都仍然要為出線而擔憂,足見今屆世界盃決賽周未必稱得上十分精采,但絕對是十分緊湊。
據傳統印象,世界盃是南美式和歐洲式兩大足球陣營的正面對抗,是整體作戰對個人能力、細膩腳法對高手大腳、滋油淡定對長傳急攻;但今年見到的世界盃賽事,再沒有明顯的地域風格。
這情況,實拜歐洲四大聯賽所賜;拉丁美洲球員大量在歐洲吸取歐陸足球的長處,而歐洲足球亦增添了不少拉丁美感;於是,今時今日要衡量球隊實力,不再是來自甚麼門派,而是有幾多道板斧。
二十多場比賽之後,我得到一點啟示:要做強者,必須有變招能力,試看看口碑不錯的土耳其,就弊在能慢不能快,面對不同對手而沒有不同招式,結果被迫落小組第三。
相反,技術型如巴西,亦要配備一套快速側擊的戰術,一招殺着走天涯的日子,相信已經成為過去。
有線體育台評述員李德能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