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專欄:港人買外幣興趣大減

曾淵滄專欄:港人買外幣興趣大減

近來除美元外,全球各種主要貨幣兌港元都上升,但銀行裏一點也沒有買外幣的熱潮。在80年代至90年代,買賣外幣是港人的熱門投資之一,投資外幣可能可以賺取滙價之餘再賺取高息。但是,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之後,全球資金湧向美國,於是美元急升,這導致香港眾多的外幣忠實支持者所擁有的外幣變成蟹貨,一些人心有不甘,與炒股票一樣,眼見外幣滙價下跌,於是再買多一些以「溝淡」,結果是變成更大的蟹。

陳年蟹貨不易見家鄉
去年,香港流行高息票據,這些高息票據的主要掛鈎資產就是外幣,換言之,如果外幣滙價下跌,他們收到的將不是港元,而是外幣,於是更多人滿手的外幣蟹貨,脫身不得。
投資外幣與股票不同,投資股票者一般以短期投機為主,但外幣則有兩種,非常不同的兩種,一種是速戰速決的高槓桿比率的外滙炒賣;另一種是在銀行買外幣收息。第一種情況如賭博,是輸是贏很快就知道,多數人不會不斷地補倉死守;但在銀行開外幣戶口的人,一般持有外幣的時間都很長,絕大部份沒有「止蝕」的概念,因為他們認為,畢竟外幣也是錢,既然是錢,滙價不該跌得太離譜。他們也自我安慰,反正遲些時候要送孩子到澳洲念書、到加拿大念書……。
近來外幣兌港元升值,但對絕大部份的外幣蟹貨持有者,仍遠遠望不到家鄉。當年,1加元換6.5港元,今日只剩5港元,澳元、紐元也如此,幾時才能見家鄉?相信仍然很遙遠。
曾淵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