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口述歷史」,六月五日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開放陳列,供校內外人士使用研究。這部口述歷史相信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資料。「口述歷史」光是索引就有五大冊,以人名、地名、事件名來拈索,方便查閱。至於正文,就有四千八百三十七頁,分訂成近一百冊。
張學良自從恢復自由以來,一直未接受過任何媒體的訪問,去談論對中國現代歷史發展起着關鍵作用的「西安事變」。
一九九○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研究學者韋慕庭(已於一九九七年去世)與張學良商定,由張學良口述,哥大派人作錄音,當時張學良同意,口述歷史包括他的一生,以及所經歷事件的前因後果。口述歷史是由哥大東亞語言系講師張之丙小姐做的,後來她找了她姐姐張之宇幫忙,兩姐妹經多年辛勞,終告完成。張學良原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這部「口述歷史」的相關當事人都去世以後,才可發表。現在相關當事人還有宋美齡一人活着,但相信「口述歷史」的公開,對一百○五歲的宋美齡,也不會帶來甚麼困擾了。
「口述歷史」中最受注意的,是張學良怎麼評價西安事變,尤其是怎樣評價蔣介石。
關於西安事變,張學良表示,蔣介石在事變後發表的《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都是假的」。但真實情形如何呢?張學良竟說,「這件事我不講,現在都知道了怎麼回事,何必還要我說呢?」趙一荻說,「都知道了……很簡單,八個字:安內攘外還是攘外安內?」張學良說,「蔣先生說安內攘外,我說攘外安內,倒過來。」「這裏的情形都知道了,……何必非要出自我之口呢?」「出自我的口就是傷人」,因此,他只講與蔣的八個字的原則分歧,沒有交代事情經過,因為出自他的口就是「傷人」。
對於蔣介石,張學良在一九七五年蔣去世時,曾寫了一副輓幛悼蔣,上寫:「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然而,在「口述歷史」中,他卻痛貶蔣介石的人格與事業,稱蔣在近代史上的作為只有建立黃埔軍校和北伐兩件事,對抗日、對台灣都沒有貢獻,晚年思想像袁世凱,想當皇帝,但魄力不及袁。總之,對蔣沒有一句好話。
在「口述歷史」中,張學良認為蔣經國給台灣「留下點東西」,蔣緯國是個「小丑」,宋藹齡是「壞蛋」,何應欽是「奴才」。張對宋美齡卻沒有微詞。
張學良認為,周恩來「好厲害」,「說出的話很有理」,「不但會講,也能處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個人」。
中國近代如此重要的歷史資料,卻要由美國的學術機構來予以紀錄及整理,想來也是中國分裂及政治未上軌道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