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

糭的出現,一說用於祭祖,二說為了紀念屈原或伍子胥的殉難,就將米包成糭形投入江中餵魚。這個祭祀活動也就成為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西晉糭用料簡單
糭最早記載西晉時代,當時的糭用料非常簡單,只以菇葉(即筊笋葉)包住黍米(粟米)做成尖角狀,稱之為「角黍」,另一食法用竹筒盛米以烤熟,叫「筒糭」。東漢末年,開始有鹼水糭,當時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煮熟即成為鹼水糭。
晉代糭已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到唐代糭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元代包糭用料由菇葉改為笋葉。明代以後又出現以蘆葦葉包紮,開始改用糯米,更有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合桃等餡料,當時的糭成為端午節日的禮品。到了清代,糭除了餽贈親朋,重可以用於齋僧。

餡料多變
時至今日,糭更趨多元化品種,形狀更千變萬化,三角形、四方形、長條形都有。傳統廣東糭分為鹹、甜兩種。鹹肉糭主要用料有豬肉、鹹蛋黃或其他配料如蓮子、栗子、冬菇、紅棗、紅豆、綠豆等,現時更有用料比較矜貴的鹹肉糭,如加有鮑魚、魚翅、瑤柱、牛肝菌等。而甜糭則可分為有餡鹼水糭或無餡鹼水糭,無餡的只有糯米拌以食用鹼水以做成煙韌口感,再蘸以糖漿或砂糖食用,而有餡鹼水糭,可以用豆沙、蓮蓉等做餡。

其他糭類
廣東糭一般用竹葉包,但有部份外國或外省地方,以芭蕉葉包紮。

泰國糭
泰國人每逢雨季都會食糭,食的以甜糭為主,用椰汁浸糯米再加椰子肉、黑豆、芋頭、番薯等,再以芭蕉葉包成蒸熟食。

墨西哥糭
墨西哥以糭慶祝玉米豐收,家家戶戶會用芭蕉葉包住玉米、牛肉、雞肉、甘笋、辣椒等煮熟食。

廣西壯族糭
一般一隻糭大概2-3両重,但亦有更大的。廣西壯族曾經出現過最大的糭叫「大糭粑」,是用芭蕉葉,以拌有醬油的糯米,加一隻去皮去骨的豬腿肉等餡料包紮而成,聽說可以供一家三口食足兩個月。

裹蒸糭
裹蒸糭呈四四方方形,分兩層包紮,外層是用荷葉,內裏則是竹葉。裹蒸糭是市面上唯一較為大隻的糭,餡料多多。

上海迷你糭
上海則出現過最小的糭,一隻只有一克重,只有糯米及一塊火腿做餡。時至今日,最新推出有一口糭,即一啖一迷你糭,用料多咗,有叉燒、金華火腿、紅豆和鹹蛋黃做餡。
呢款一口糭,金龍船海鮮酒家有售,每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