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孝子林毅夫 - 古德明

常山月旦:孝子林毅夫 - 古德明

古德明

唐朝東海有個孝子郭純,每次哭祭亡母,都見群鳥來集,官府認為是大孝所致,給他旌表門閭,後來才發覺這位孝子為博孝名,「每哭即散餅食於地」,群鳥聽見哭聲自來覓食,不是甚麼孝感動天(《朝野僉載》卷三)。
郭純利用亡母為自己宣傳,被明朝馮夢龍《古今譚概》列為「譎智小人」;今天,新中國則有一位利用亡父做政治宣傳的孝子林毅夫。
林毅夫原是台灣金門防衞司令部連長,一九七九年變節投大陸,從此當然青雲直上,先後擔任中共國務院農村事務部門的副所長以至副部長,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共政協委員,那「國軍連長」官階可謂一本萬利。
換了官階,等了二十三年,林毅夫又有了政治本錢:他父親去世了。於是,父親在世時棄之不顧的林毅夫宣布要盡孝奔喪。
但真的奔喪會有危機。台灣軍法局長表明會查辦林毅夫叛逃大陸案。孝子盡孝雖說不怕危險,林毅夫卻忽然擔心新聞記者紛至沓來:「我不希望父親的喪禮遭記者打擾。假如父親靈堂上都不得安寧,就對不起父親了。」於是,他着妻子陳雲英代赴台灣奔喪,雖然他明知妻子同樣會哄動靈堂。
果然,陳雲英代丈夫宣讀祭文時,新聞記者鎂光燈閃個不停;同時,林毅夫在北京大學自設的靈堂也鎂光閃閃,把他遙祭父親跪地痛哭的動作傳遍台灣。只是這幅孝子圖上寫滿了「統戰」兩個共產黨字。新聞界已經為他們清楚傳達了口信:「中國發展起來,台灣首先受惠。」「林毅夫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當年為了理想泅水到大陸,以行動說明了對台灣和中國前途的看法。」
林毅夫的理想,可見於當年兩岸歷史:一九七九年一月,美國和台灣斷交,台灣蔣經國總統痛言「中華民國的歷史誠然多苦多難」;同年三月,中共開始鎮壓北京民主運動,拘捕魏京生;同年五月,林毅夫棄父母投大陸。古人說「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點都沒有錯。
假如唐朝郭純是「譎智小人」,我不知道新中國的林毅夫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