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員 湯禎兆
我得承認自己的後知後覺,於中國十強賽的直播中,才發現有一黑個子在滿場飛通處跑,那人原來名叫李鐵,本地傳媒又以中國堅尼來形容他,由是才教自己開始注視他的舉動。
及後他一直是傳媒報道中國隊動向的其中一個焦點,由他會否出國到歐洲的大球會落班,到他的牛脾氣以及冷酷的性格等,都成為球迷茶餘飯後的話柄,甚至也屬炒作的是非美點。
其中的表表者自然以《壹週刊》的世界盃特刊為著,李志豪等人沿用一向對付藝人的冷嘲熱諷慣技,置於李鐵身上來揶揄一番(不愛說話原來是「扮勁」?)。當然他們也不知道李鐵早已選擇了回應方式:「寫書,是用我喜歡的方式說話。」
或許雷哥斯達在中葡對抗戰後的評語說得對:李鐵的位置感及攔截功夫還不錯,但傳送及射門造詣委實不成,並斷言中國隊將在首圈出局。
相信沒有人對中國隊抱非份的期望(除非是極端的盲目民族主義者),我們要求的不過為球員的全力以赴,要令對手想勝都要拿出真功夫來。而李鐵的傳記中,正好由始至終貫穿這種鍥而不捨的死拼精神。
由小時候因個子太矮而一直徘徊被淘汰出往巴西學藝的健力寶隊邊緣,到成長期因先天性的腸胃欠佳導致飽受貧血困擾,甚至一直為自己的暴躁而反覆爭鬥(要面對全體隊友「批評李鐵,幫他找問題」大會的進迫),他不一定能夠應付裕如,但卻肯定從不逃避。而這一次出版傳記,也是正面回應傳媒批評自己高傲冰冷的舉動;你未必認同他的對策,不過他確實在正視弱點從而角力。
而且在李鐵的啟蒙老師張引盛讚他「講情義」的背後,你可看見他不斷利用機會提醒讀者留心中國隊在起飛入世(界盃)過程中,所倒下了的英雄。其中孫繼海和張玉寧都是「大難不死」的人,他們當年因在測骨齡推算成長高度的檢查中不合格,被拉下來而失去了往巴西學藝的機會,幸好終仍可在國內打響名堂晉升國腳之列。但身邊更多的隊友,卻一個一個倒下來且陸續被人遺忘。
九七年踢世青盃李鐵嚴重受傷仍有不少人送上鮮花慰問,但隊友常衛巍斷了腳卻就此銷聲匿迹(「而因為那次受傷,也幾乎注定了他沒有名氣的今天和明天。」)二千年李鐵代表遼寧隊爭國內的超霸盃,全憑隊友曲樂恒連中三元才成其霸業,但誰也想不到他後來因車禍而致癱瘓的下場。
李鐵顯然「希望大家能記住有這麼一個球員,他曾經在球場上帶給大家快樂和激情」。當然所有的故事均說明了一個事實:李鐵選擇了行動代替說話的方式,來回應外界的風言風語。
是的,我絕對認同雷哥斯達對李鐵的批評,但更同意國內球迷對李鐵在中國隊所起作用的總結:有李鐵的中國隊沒覺得怎麼樣,沒李鐵的中國隊肯定不行,並願以此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