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政策名存實亡 - 王岸然

居屋政策名存實亡 - 王岸然

居屋出售單位,由九七年的三萬個減到兩三年後的二千個,其作用自然是名存實亡。因為這兩千個留給綠表申請者、清拆重建的申請者也遠不足夠,就算入息上限不再在目前的二萬一千元下調,留給白表申請者的單位微不足道。最苦的,自然是年輕低薪一族,兩小夫妻想有個單位共築愛巢,只能堅決要求老闆不要加薪,以便申請公屋,這也是香港才有的世紀怪現象。
是托市好還是繼續增加公營房屋以照顧貧苦大眾為先?其實正反的意見討論多時,看你是身處甚麼位置而已,未上車自然希望樓價下調,上了車希望樓價上升,作為政府就要所謂平衡,現時董伯所做的,是用行政手段穩住樓價,升時隨時可以推出土地,增加居屋供應,一年半載就可將樓價壓下去。明顯這是董伯對房屋政策的基本思維,亦可以估到董伯任內,不必奢望樓價上升,更別想炒樓致富。
這其實是好事,九七前香港靠高地價作為經濟支柱,樓價永遠上升,如於過渡期開始的八四年左右,十五六年的時間,港人可以不務正業而輕易致富,回想起來是極不正常。這些發達經驗與夢想,港人應從記憶中徹底抹去。
董建華作為航運的實業家,從他上台之前就可估到他對高地價政策不滿,若不是經濟倒退急來而他反應遲鈍,他的八萬五政策,其實可以是一項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