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加入或剔除,是由恒指服務公司其中一個委員會所決定。據恒指服務公司總經理關永盛先生所述,這個委員會包括學者及業界人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信有很多人會問,究竟這些委員會否預先得知更改成份股的消息,從而在市場買賣獲利?關永盛先生說不會,因為他們在開會之前,都不會預先得知會更改成份股的決定。在開會完畢有公布之時,便會把消息盡快發放,所以委員不能夠藉消息獲利。即使真的有人藉這些消息而賺錢,他們便違反內幕交易條例。
恒指服務公司選擇恒指成份股有一定準則:(1)成份股必須為非外國公司,以港交所的定義為準;(2)一般來說要在交易所上市超過24個月才會被考慮;(3)公司的12個月平均市值,必須在交易所首90%最大市值的公司之列(以普通股計算)及(4)成交金額必須為港交所最多首90%以內,而成交額是以24個月的季度成交金額計算。
根據以上的指引,其實一般投資者也可以自己估計,有哪隻股份可以加入成份股之列。但是以上的指引比較籠統,而且有時會有例外的處理。以中國移動(941)為例,上市未夠兩年就已經可以納入恒指成份股,但近年一些市值很大的石油類股份,又未獲得豁免。
市值最大、成交最多是否兩項最主要能否加人恒指因素呢?還是有其他考慮?這點不得而知,因為過去市場上流傳很多按照這些準則而被估會加入恒指成份股的股份,都大熱倒灶,這點比較奇怪。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