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政府公布恢復出售居屋,由於實際出售的單位只有4900個,比早前宣布上限不多於9000個,市場普遍持不同意見。
普遍來說,市場上有兩大主流意見,一是認為政府減售居屋是向地產商妥協,有托市之嫌;另一方面則認為居屋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原因是現時與部份私人市場出現重叠問題,即使政府減售居屋,亦未能解決官私爭客的問題,對樓市仍然構成隱憂。
政府公布居屋銷售方案後,地產股曾一度作出即時反應,但我始終覺得市場只是趁勢將地產股推上,並非減售居屋能夠改善現時樓市發展,所以我仍然維持地產股「炒波幅」的上落建議。其實,背後所持的理據絕對不難理解,現時樓市所面對的問題不獨是居屋問題,而是香港經濟出現結構性轉變,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市民置業意欲低迷。
換句話說,目前樓市仍面對供過於求的問題,舉例說,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已落成及預計明年會落成的樓宇單位約有5.8萬個單位,撇除部份已成功售出或已作內部預售,仍有不少單位充斥在市場,加上有些舊有已落成的單位仍未售出,以及待售的銀主盤,市場供應仍然充裕。
若以每年平均出售單位約2萬個計算,市場仍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消化單位供應。所以政府在居屋出售問題上作出「讓步」,其他對現時樓市的實質影響不大。
雖然政府政策對樓市幫助不大,但我們都歡迎是次政府的做法,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對樓市政策有一個較明確定位。
一直以來,樓市之不穩定,除了本地出現結構性轉變外,實與政府在房屋政策上舉棋不定有關。但今次政府在公營房屋政策上有較清晰的方向,希望房屋政策由市場自由運作作主導,最低限度已省卻了市場不時「猜度」政府政策的不明朗因素。
另外,政府今次宣布的新居屋政策,我們不難發現政府會慢慢退出以公營房屋左右市場的角色。因為自私人物業售價大幅調低後,其邊際利潤已較高峯期減少,而政府興建居屋及將之出售亦同樣面對利潤下跌的問題。由於政府財政緊絀,如果仍要花錢去投資一些「微利」回報的市場,其實經營風險也不少,因此藉着居屋的減售而減低經營風險,實屬上算。
至於居屋是否有必要全部停售,我看還是由市場力量去決定,因為仍有一些中低收入的小家庭,對居屋仍有一定的需求。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