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期十個月的居屋停售期下月一日正式結束,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昨宣布在未來一年分兩期重新發售約四千九百個居屋單位,但同時宣布在二○○五至○六年度起,居屋每年的供應量將由每年不超過九千個大幅減至不逾二千個。曾蔭權否認港府藉此托市;關注公營房屋團體及房委會委員則指摘政府向地產商「投降」,令居屋計劃名存實亡,剝奪低下階層巿民購買居屋的機會。 記者:黎國強
長實集團副主席李澤鉅指政府重售居屋量已平衡各方需要,讓樓市可健康發展,而恒基主席李兆基雖指重售居屋會對私樓造成競爭,但平衡社會需要亦很重要。信德集團主席兼地產建設商會主席何鴻燊表示,新措施有助發展商訂定日後的售樓策略,亦反映政府是實事求是。受消息影響,業界認為會對本周六開售的長沙灣昇悅居銷情帶來支持。
事實上,消息傍晚公布前,股票市場已「偷步」上升,其中恒基地產表現最標青,上升一元四角,升幅逾百分之四,而新鴻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均上升逾百分之三,其中新地成交額更罕有地成為藍籌之冠。
曾蔭權昨日公布重售居屋安排時表示,首批重售居屋將於九月出售約二千四百個單位,而第二批約二千五百個則要到明年四月才推售。當局日後亦會每半年檢討居屋入息限額一次。
曾蔭權表示,為免居屋和私人巿場產生重叠及直接競爭,再往後兩年居屋發售數量每年不會超過九千個,到二○○五至○六年度起,更會大幅削減至每年出售不多於二千個單位,而且發售時間、樓盤地點都會盡可能避免和私人樓巿「惡性競爭」。預料此舉將令居屋計劃由97年的年售三萬個減至歷來新低。
不過,政府每年提供五萬個房屋資助機會的承諾不變,削減居屋數量將由置業貸款取代,目前房委會已經建成的居屋約有七千個單位,興建中的約有三萬個單位,其中一萬二千個單位將改作租住公屋等用途。
曾蔭權強調進一步削減居屋數量並非托巿,他又說:「居屋嘅歷史任務未曾完結,長遠嚟講每年有唔超過兩千個居屋繼續興建,係一個好好嘅後援、保險作用,避免巿場突然扭曲好大,影響到有供不應求的情況。」
鴻運地產董事總經理田國強表示,削減居屋數量對樓巿無疑是一顆「定心丸」,預計樓巿可望在未來數月上升百分之五至十。
立法會民主黨及民建聯議員均批評未來出售的居屋數量過低,房委會租住房屋小組成員兼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居屋計劃名存實亡啦!每年得二千個單位要嚟做乜,淨係畀公屋居民綠表申請都唔夠,政府擺明係托巿,送錢畀地產商使。」
公屋聯會主席兼房委會委員王坤表示,昨日聽取曾蔭權滙報的會議上,「火藥味」甚重,不少委員均不滿政府決定前沒有諮詢房委會,亦未能解釋大幅減售居屋的原因,他說:「我感受係政府百分之百向地產商投降,房委會同基層巿民輸晒,將來每年只得二千個居屋單位,有等如冇,巿民再冇選擇。政府咁早講定賣乜盤、賣幾多單位,托巿托到出晒面。」
本報昨晚透過音頻互動電話成功訪問三百三十二名年滿十八歲以上的市民,結果發現近五成受訪者認為,政府今次大幅減售居屋,無疑是向私人發展商的壓力屈服,但有兩成八受訪者認為,新措施有助樓價平穩,更有兩成二認為會刺激樓價上升,但仍有兩成認為樓價會因此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