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一下關係,筆者教的是大學,用英語授課,但不用考甚麼基準試,亦無甚麼教育文憑,亦敬告各位家長,很多教師皆非教育專業畢業,教英語者亦非讀英語出身。是否這些人應該不斷進修,改善自己的學問?對,所有教學的人亦是學習的人,都有求知識進修的天職;但是否他們就要考一個英語試?不,這種想法係simple及naive。
羅范椒芬的呼籲,要公開學校的基準試教師比例,是一種政治手段,得到不少頭腦簡單的家長打電話到電台支持。官僚善於利用抹黑分化手段,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一點不奇。政府強行推出這個英評試計劃,受到教師的杯葛,於是自定五年內完成的過渡目標,以為教師一定去考,但若然不合格率達七成,則顯然在職教師多還有不去一考的骨氣,倒是吸引不少想進入教師行業的人報考(資源增值,多張證書)。
羅太作為政務官,對教育的認識大概只有二十三十年前的讀書經驗,做這個教統局長亦不知會做多久。她着眼的只是完成她的政治任務,免被董老怪責,影響仕途。於是明明承諾讓教師有五六年時間亦不顧,急生一條賤計,利用頭腦簡單的家長去逼學校,學校就去逼教師,打電話到電台為這個教育外行官吏造勢的家長們,不是頭腦簡單,又是甚麼?不知道羅太下任職位是甚麼,但今天從事教育,就應該到中小學兼職一班書,以體驗一下教育是怎麼回事,這個英評試呢?當然應當自己考一考,而且承諾考不到時,不再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