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私人樓宇供應量在未來幾年維持在高水平,加上這幾年積壓了不少空置單位,市場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吸納龐大的供應,才能改變供過於求的情況。
經過多個月的檢討後,特區政府終於決定居者有其屋計劃的歷史任務已基本上完成,因此在幾年後當現時興建中的居屋全部落成後,政府便會大幅削減每年出售居屋單位的數目至不超過二千個。也就是說,居屋將成為聊備一格的計劃,不會再成為市民置業的一個重要選擇。
我們認為,在樓市大幅調整後,用置業貸款協助市民置業的確是比興建居屋更化算、更具成本效益的做法;此舉也可以減少政府對物業市場的直接干預。因此,我們對大幅減售居屋的決定是支持的。
應該看到,政府對每名置業貸款者的資助額大概只是興建居屋單位的三分一;換言之,政府每提供一個居屋單位,就可以為三個家庭提供自置居所的資助;即使從更有效運用公共資助的角度看,也有需要大規模的以置業貸款取代興建居屋。
而且在樓價大幅回落、私人樓宇供應量持續高企的情況下,得到政府置業貸款的市民在市場上已有相當多的選擇,包括不同類型的樓宇及在不同的地區置業,不像過往樓價節節上升時那樣只能在較遠的地區置業。因此,政府的確已沒有必要再為這些市民提供居屋作額外的選擇。
至於大幅減售居屋會否對樓市及樓價有影響,我們認為影響將會很輕微。
毫無疑問,政府在三年後大幅減售居屋將會減少公營樓宇的供應量,但由於私人樓宇供應量在未來幾年維持在高水平,加上這幾年積壓了不少空置單位,市場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吸納龐大的供應,才能改變供過於求的情況;這樣下來,減售居屋即使有影響也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作用。
更何況香港經濟的基本因素仍然未有顯著改善,通縮固然揮之不去,市民的消費信心更是積弱不振,這令他們不願作重大的消費及投資,對置業這類長達二十年的「負擔」更是慎之又慎;現在即使政府決定減售居屋,也不會強化他們的信心,更不會令市民加快作出置業的決定。這樣下來,減售居屋怎麼會對樓市有實質的刺激呢?
(圖)曾蔭權昨日宣布恢復重售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