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財務學術期刊所載,當一隻股份被納入為股市指數的成份股時,這隻股份的股價便會上升;相反,當一隻股份被剔出成份股後,股價即時會跌。以上的外國研究結果,香港亦適用。
究竟當恒生指數調整其成份股,被納入為指數的新成份股,其升幅大致如何?被剔除恒指以外的股份,其跌幅又有多大?最佳的入市策略又是怎樣?恒指更改其成份股,到底又有沒有時間表?如果有的話,投資者又可否從中得益?
外國的研究顯示,股市是存在過敏反應(Overreaction)的,如果股份被納入指數成份股,其股價在開首之時會大幅上升,但及後股價會跑輸大市。
相反,如果股份被剔除於指數之外,開首股價會下跌,但在一段時間後,股價反而跑贏大市。這種狀況,反映市場存在過敏反應。
既然市場上存在這種現象,投資策略便變得容易。就是愈早買入被選為新成份股份,或愈早沽空被剔除於指數之外的股份,便能賺取利潤。所謂愈早買賣,首要條件要知道恒生指數何時更改成份股。根據恒指服務公司的董事兼總經理關永盛先生所說,通常每隔3個月,恒指服務公司便會檢討恒指成份股一次,如果有需要便會作出更改。簡單來說,是每季一次,以2002年為例,第一季的檢討大約在4至5月。筆者再問究竟有沒有一個固定檢討日子,讓投資者早些知道,增加透明度?關先生答道:「暫時未有。」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