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漢族民居典型建築。「四」指四面的房屋,「合」意合在一起,形成中間一個口字形的庭院,就是四合院,很多都是一進入就是庭院的「一進院」式。
四合院住宅的分配也符合古代「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尊卑禮法,通常長輩住北屋(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賓客和男僕住外院。清代有句俗語如此形容四合院生活的閒適:「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
北京城內的四合院數目隨着舊城改造步伐加快,估計現時只餘下三百多萬平方米。而其內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等傳統裝飾構件,則在文革期間受嚴重破壞。
北京現時的四合院,多住上幾戶人家,中間的庭院共用,有些甚至已僭建了房屋,擠迫不堪。由於動輒有上百年歷史,四合院內水、電、煤等設施多非常殘舊,連水廁也沒有,居民要用公共廁所,港人購入後,一定要全面改裝才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