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證監會公布《對沖基金指引》後,基金公司蓄勢待發,有關產品預期今年第3季便可公開銷售。業界普遍認為,首先面世的,會是風險較低的保本類對沖基金,及由一籃子對沖基金組成的基金。雖說風險較低,但始終是新事物,散戶認購前宜加深了解。
簡單來說,傳統基金只能造好,不能造淡,投資策略欠缺彈性。相反,對沖基金容許靈活地持長倉或短倉,並可投資於不同資產。但投資者須知道,對沖基金種類繁多,涉及的波幅及風險不盡相同,故在揀選時,首先要清楚個人的投資取向,選擇適合自己的類型。
在證監會公布的指引下,由一籃子對沖基金組成的「基金中的基金」,最低認購額只要1萬美元(7.8萬港元),保本類對沖基金更不設下限。正因為入場費低,散戶亦有能力參與,再加上風險相對較低,所以預期首先出籠的將以這兩類對沖基金為主,而Citibank亦表明,已計劃率先銷售「基金中的基金」。
Citibank個人銀行服務財富管理業務總監吳家碧說:「由於『基金中的基金』由多隻對沖基金組成,故可減輕個別基金投資失準而帶來的影響,從而分散風險。」
她表示,Citibank將根據基金公司背景、基金過往表現及波幅等,來挑選分銷的對沖基金。而選擇「基金中的基金」時,會先考慮包含15至20隻對沖基金的類別,取其能適度分散風險。
吳家碧建議,對沖基金屬於另類投資,進取型的投資者,可佔投資組合中的3成;而保守型投資者,則宜在1成以下。
AllenPerkins投資研究部主管陳俊文則表示,揀選對沖基金,還可利用數量方法來比較,較簡單的方法,是看基金的標準差(StandardDeviation),標準差愈低,波幅愈小,風險愈低。
「投資者亦可參考對沖基金過去的最大跌幅,看該基金需多久才能復元,不再虧蝕。但這些數據只可作參考,因為基金的過往表現,不等於未來回報。」
至於對「基金中的基金」的看法,陳俊文認為:「一般而言,這類基金相對單一對沖基金保守,優點是投資者不用自行揀選。而當中的成份基金(Sub-funds)數目,不宜超過25隻,以5至15隻最合適,這可避免過份分散,以及牽頭的基金經理(LeadManager)難於管理。」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