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核戰邊緣 - 李怡

李怡專欄:核戰邊緣 - 李怡

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主權爭議等相關問題,有可能爆發全面戰爭。又因為這兩個國家有核子武器,一旦開戰,若一方覺得即將潰敗,很可能就會發動核子攻擊,而倘若另一方覺得對方有可能發動核子攻擊,則己方就會先發制人,率先出動核武器反制。軍事專家認為,很難確定這個觸發核戰的轉捩點在何時發生。但只要走錯一步,爆發核戰,就會造成一千二百萬人死亡,無疑是人類的一場大災劫。
還有人把印巴的核子對峙,與當年美蘇的核子對峙相比較,由於美蘇地理位置距離較遠,因此一方如懷疑另一方發射核導彈,還有三十分鐘可以反應;但印巴距離近,反應必須在八分鐘內作出,錯誤就更容易發生。
因此,儘管印度承諾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也表示不會考慮「打這種非常規戰爭」。但是,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說,印度堅持把核武用作威懾工具,巴基斯坦在五月二十日試射中程導彈,也是要「展現毀滅力量」。在雙方都揮舞核武器的情況下,美國及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在內,都紛紛撤離在印巴兩國的僑民。
印巴兩國的克什米爾爭議已延續半個世紀了。最近衝突的導火線是去年十二月印度國會遭槍手襲擊造成十四人死亡的事件。印度譴責巴基斯坦包庇恐怖分子,要求巴國交出兇手並驅逐境內回教恐怖分子。巴國則表示並未支持恐怖分子同時拒絕印度要求,於是,兩國分別集結數十萬大軍在克什米爾的邊界,戰事一觸即發。
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不想打仗,但執政者卻有他們的政治考慮。巴國總統穆沙拉夫因支助美國的反恐戰爭,一直受國內激進回教勢力抨擊,若他對印度示弱,將影響他在軍中地位,亦即影響他政權的穩定。印度總理瓦杰帕伊也因國內有強大勢力,要他必須以強硬態度來面對去年底的國會事件,因此也不能對巴國示弱。
印巴關係的緊張,又與美國的反恐戰爭有關。在印巴的種種爭議中,美國立場原來是偏向印度的。「九一一」之後,印度認為可以讓國際社會了解它反對巴基斯坦的越界恐怖主義活動的立場。然而,因為巴基斯坦直接幫助美國進行反恐戰爭,改善了美巴關係,巴基斯坦認為已拉攏了美國,毋須再向印度示弱。在這種情形下,印巴關係反而無法和解。國會事件後,兩國連和談都不可能進行了。
要化解危機,美國態度是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