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日各項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正逐漸在轉好中,可是這「卡」帶動全球經濟前進的「火車頭」卻存在不少隱憂,導致全球復甦動力甚為脆弱。是決策者政策失誤,抑或還需要買時間?
自從美國經濟出現過熱及科網股泡沫爆破後,大量財富被蒸發掉,「非理性亢奮」再不復見。歷時12年的經濟蓬勃期及18年的股市大牛市一旦結束,因「雪球」愈滾愈大,要在短期(1至兩年)之內復原是不大可能之事,何況因有大企業相繼倒閉,從而牽出一大堆醜聞,如管理層之誠信、專業人士操守和受質疑的會計制度等,在在打擊投資者信心,不徹底改善?完善,如何能保持金融中心形象?那麼問題究竟有多深和多廣,則需要時間去挖掘和解決,亦相信監管者自有辦法應付。
此外,政府為配合聯儲局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疲弱的經濟,毅然採取較激進的財政政策,退稅、減稅、大增軍費及國家安全開支、走回赤字預算之路,更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等手段,但求達致防止經濟崩潰之目的,縱使備受抨擊,然不是置身其中,又焉知箇中危險?
政府除挽救經濟外,還須設法留住國際資金,以填補龐大經常帳赤字流失之美元缺口,那麼不窮兵黷武,世界不常呈緊張狀態,又如何能達到目的?至於經濟環境也並非想像般不濟,美股欲跌還休、樓價有升無跌、消費開支依然強勁、生產力續增、製造業創兩年多來最快速度增長,相比其他地區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國際資金捨我(美國)其誰?前朝太平便盛世,今下則愈亂愈好,不信美元,信啥?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