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星期六上午,筆者接受了電台的邀請,到電台做直播節目的被訪嘉賓,同場碰見了恒生指數服務公司的關永盛先生。碰到這位嘉賓,節目內容當然是與恒指有關。
恒指甚具代表性,雖然只包括33隻成份股,在主板七百多隻股票之中,只佔一個很小的數目,但是如果計平均成交量及股票市值,恒指成份股都穩佔這兩個項目的7成以上。
市面上有不少衍生工具是有關恒指的,包括恒指期貨、恒指期權、恒指認股證、盈富基金(2800)等。恒指的升跌,都會影響投資者的財富,因此有關恒指的消息,投資者都會十分留意。其中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是,恒指何時更換成份股?挑選成份股有何準則?
外國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一隻股票成為指數的成份股,股價通常會大幅上揚,因為市面上有不少股市指數的衍生工具。在投資策略之中,有一種叫做被動式投資策略(PassiveInvestmentStrategy),投資方式是把投資組合模仿一些著名的股市指數,例如在2000年之時,美國投資界發現有7成以上的美股基金都跑輸給標準普爾500指數,如買中那3成跑贏大市的基金固然高興,但有7成以上的機會會買入那些平庸,甚至表現差勁的基金。既然選擇基金投資有這樣的風險,倒不如投資大市還好,因此有指數基金的出現,美國的指數基金有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蜘蛛基金,香港則有恒生指數的盈富基金。如基金規模夠大,只要指數要加入新成份股,那麼基金便要吸納這些股份,造成股價大升。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