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副召集人 陳志輝
行政長官去年公布的五十億元持續進修基金現已接受申請。根據教育統籌局的建議,年齡18至60歲,無大學學位的香港居民,便可申報政府規定的課程,修畢課程者可獲得八成學費資助,或是最高資助額一萬元。持續進修基金為協助市民終身學習踏出重要一步,精神值得支持,但基金的發放方法,令人擔心政府又再好心做壞事。
政府透露放棄直接資助教學機構,參考學券制的方法將基金直接惠及市民,讓「錢跟人走」,可令學員按自己的需要選擇課程,促進辦學團體的競爭,觸發院校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具質素的培訓課程,令課程更配合經濟及市場需要。不過,政府的建議卻局限了資助課程在個別熱門行業,例如物流業、金融服務及中國商貿等,令基金與學券制的概念相距甚遠。重點也由強調消費者的選擇性,改為以課程為主導,用資助來催谷某些政府「欽點」課程,由「錢跟人走」變為「人和錢跟課程一起走」。我們擔心,市場及外在環境變化萬千,政府派錢催谷某些課程,會令市民爭先報讀,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培訓市場的運作。萬一日後這些行業人才供過於求,到時政府難辭其咎,又成為市民的箭靶了。
與選擇性緊接的,是公平性的問題。當局以資源有限,只能資助一些有助香港經濟發展的培訓課程。課程都是以商業、經貿及管理為主,大部份與社會科學、工程及文藝發展等課程則無緣問津。
當政府強調將香港發展成為一多元化的城市時,卻以如此狹窄的角度來評審受資助的課程,否定這些人才對香港的貢獻,忽視全面的人才發展。更諷刺的是,這些所謂有助經濟發展的課程,都是市場上吃香、勞動市場需求大的行業,畢業者不愁出路,待遇可觀,但政府卻動用公帑資助他們。一些有社會價值,但勞動市場需求低的,卻排除在外。從公平的角度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歸根究柢,五十億的持續進修基金,根本不是以鼓勵市民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為理念,這與其他國家以建立公平社會,培訓弱勢社群作為持續教育的重要目標相距甚遠。
說穿了,持續進修基金只是特區政府催谷某些行業,為香港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工具,將基金改名為「發展經濟培訓基金」,來得名正言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