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科技烏托邦成本非輕

傳訊四圍炳:科技烏托邦成本非輕

近期不斷聽到有人提出一個新概念GreatGlobalGrid(簡稱GGG),在未有公認的中文譯法之前,筆者姑且稱之為「網格」。聲稱為繼WWW後另一浪潮的「網格」究竟是甚麼?據說是去年《福布斯》雜誌首先使用這個名詞,網絡基建概念上即是所謂的寬頻網絡InternetII,並把分散世界各地的網絡聯合起來,透過多種的應用,採用不同的網絡資源,組成知識系統並進行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協助人類處理周遭的問題云云。

科技名詞 推銷口號
在過去3、4年,資訊科技潮席捲全球,人人趨之若鶩,大量類似的科技名詞也應運而生,以滿足潮流用語「市場」的需要,趕時髦的科技尖端人士總愛掛一兩個名目在口邊,背得琅琅上口。從這個角度看,GGG的出現一點也沒有甚麼特別,反而,筆者會考慮GGG這類名詞,會怎樣被那些商業機構運用,配合新產品的市場推廣?一查之下,筆者發現某科技商早於去年已採用GGG這個新名詞,配合自身所謂GridEngine產品,加上傳媒的推波助瀾,結果供應和需求也同出一脈。大家應知道,其實每一個科技名詞背後,總有一大批理不清的資本運作邏輯,不明就裏者便會誤落陷阱。
儘管如此,GGG還是有一談的必要。筆者會將GGG與過往曾出現過的地球村、資訊基建、資訊高速公路、資訊甚麼甚麼等名稱,歸類為所謂的科技烏托邦。顧名思義,上述一眾皆是從來未有實現的理想,但卻不斷被政客和科技商利用,搖身一變成為政治和經濟的工具。
自從科技泡沫爆破後,人們才告夢醒,發現科技烏托邦是要付出成本的。不是嗎?大量具科技改進價格的產品生產商,資金均來自在科技潮下炒紅了眼的股民口袋,籌集資金才能投資科研、市務推廣和招攬大量銷售人員,才能成功向客戶銷售產品,讓科技得以普及,實現資訊社會的理想。但當科技退潮,眾商便惜金如命,大削資源,新科技的推出也自然受阻,科技普及難免受影響。

付出成本 未必收回
換言之,我們正享受的各種各類資訊科技服務,其實是不少投資者付出高昂成本換來的。閣下上網,看到不少資料豐富的眾多Portal(入門網站)皆是免費的,其實正是當年投資者認為Portal前景光明而投入金錢,而眾多Portal亦因當年積存的資金才能運作,否則單靠網上廣告,如何能生存至今?
至於所謂GGG,其中一環需要網絡商投資建立寬頻和多媒體網絡,才能實現。回看現今電訊市場,無論是大型電訊商美國電報電話(AT&T)和英國電訊(BT),還是新進的環球電訊(GlobalCrossing)、Level3和WorldCom等,皆面對不少壓力;摩托羅拉投資衞星商Iridium,更成為最經典的科技界失敗個案。要改進世界成為科技烏托邦,的確需要大家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很多時成本是收不回的!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