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負資產轉按問題多

投資縱橫:負資產轉按問題多

最近中信嘉華銀行(183)推出「140%負資產轉按」產品,反應理想,按揭證券公司亦有意夥同幾間大銀行推出同類產品。
中信嘉銀的發言人對傳媒表示,一些負資產多時的按揭戶仍繼續履行其還款責任,這些按揭戶變成壞帳的機會相對較小,在未來日子,若時機成熟,銀行亦會安排將這些按揭證券化,以分散風險。

銀行須冒風險
上述的說法聽來是不錯的構想,但當中有值得留意的地方。負資產戶履行還款責任,固然是正面的信貸指標,但其供款之收入來源更為重要,若只是以債冚債(單從還款紀錄看不出來),則良好的還款紀錄並不代表風險偏低,銀行對貸款最重要的考慮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由於負資產物業並未提供任何實質之抵押,銀行在考慮超越100%轉按時,應更為小心。
將客戶債務證券化,在過去20年於全球金融市場漸趨流行,這種具創意的產品,雖經過多年的發展,但市場的經驗並不理想,即使是同類產品的市場先驅美國,情況亦如是。有愈來愈多人相信(包括監管機構),銀行推出證券化產品,除了分散風險及增加收入外,最主要的目的乃迴避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這亦是為何巴塞爾委員會考慮稍後在這方面引入更多的規範。
負資產按揭若真的證券化,很可能零售予普羅市民,他們或許只為高息所吸引,對風險可能知之甚小,一旦發生問題,實際之影響將難以估計。
在負資產戶數目仍龐大的目前,銀行有頗大誘因將這些客戶債務證券化,若這些產品真的向普羅市民銷售,金管局應慎重考慮是否批准。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