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政府公布2002年度首季的經濟增長,較去年同期下跌0.9%,但較01年度第4季有0.3%增幅,反映增幅較市場預期為低。政府有關官員表示,由於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未見明朗,預計全年經濟只有1%增長。除了政府的官方數字外,不少金融機構亦個別為未來香港經濟增長作預測,普遍結果跟政府數字相去不遠。
個人而言,我始終覺得這些「大路」的數據意義不大,即使本地經濟有3至4%增長,又可以代表甚麼呢?是否代表全部港人都能夠改善生活呢?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是看淡香港前景,只不過是我們須從不同角度去看現時香港的實際狀況。
先就股市而言,一直以來,港股表現很少與本地經濟數據掛鈎,尤其是短線走勢,通常都是由資金流向所帶動。不過若從中長線角度分析,一些與本地經濟直接拉上關係的股份會受惠,好像本地出口由去年年尾逐步上升,令一些工業股(有產品輸出口)及貿易股錄得不俗升幅,如ASM太平洋(522)、利豐(494)便是一例。
但若將眼光放遠一點,我們不能單看經濟與股市的關係,而是經濟背後的實況,我覺得目前香港經濟隱憂有二:
第一,就是失業率仍然高企問題。本港首季失業率達7%,4月份更上升到7.1%高位。相信大家都知道現時失業率高企與經濟結構性轉型有關,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措施是提供職業轉型培訓,或鼓勵港人持續進修,但問題是即使培訓完成後,並非代表他們能夠找到新工作,原因是市場職位供求未能配合。好像近年失業大軍集中於一批低技術人士,即使培訓後市場仍未必有這樣多的空缺去吸納這批失業大軍,若失業問題一日未解決,港人消費意欲仍然低落,令通縮持續,對經濟有負面影響。
第二,本港經濟仍過於倚賴外力,舉例說,近年本地旅遊業增長頗為理想,根據旅遊發展局公布4月份訪港數字,較去年同期增加19%,但在這數據背後,我們不難發現旅遊業背後都要靠海外遊客支持,情況就如現時本地出口業表現,都要取決於外圍需求一樣,萬一外圍有變,我們又如何自處呢?
換句話說,在現時失業率高企情況下令消費開支緊絀,消費市道難與經濟同步增長,最終令到香港復甦無法由自身內需所帶動。所以即使經濟有所增長,但港人實際得益(尤其是低下階層)也未必如想像中那麼大。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