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信貸生意 需求弱息差窄<br>匯控整合財資部保盈利增長

傳統信貸生意 需求弱息差窄
匯控整合財資部保盈利增長

【本報訊】外界對滙豐控股(005)整合新環球部門「企業銀行、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CIBM)所帶來的效益存疑,但根據過去兩周集團高層進行的巡迴推介,以及內聯網的通告指出,是次策略重組,在未來3至5年,將為集團帶來巨大(significant)盈利增長動力,意味有關部門的盈利總增幅可能高達2至3成水平。

去年度CIBM稅前盈利增加13.1%至40.3億美元,佔集團稅前盈利的比率達45.8%,高於個人理財業務(39.8%)。滙豐控股主席龐約翰去年8月在中期業績會上說,面對全球經濟及信貸需求放緩,集團將貸款佔總資產比率降低至44%的水平,是歷來低位,在信貸需求收縮情況下,滙豐寧願減少貸款也不願強冒風險。

提高CIBM競爭力
證券界一直質疑,滙控將滙豐投資銀行併入企業銀行,並沿用統一品牌,是退出投資銀行市場的先兆,不過,高層路演及內部通告指出,整合架構的工作預料3至5年落實,改組會令CIBM更具競爭力,及帶動有關業務在未來數年出現巨大盈利增長。據了解,有關增幅屬較大的兩位數字,可能達20%至30%。

交叉銷售產品成主力
不過,增長動力並非來自增加資產負債表中的貸款部份,而是由交叉銷售不同產品服務推動,主要包括資本市場(如債券、外滙及衍生工具)及交易銀行業務(現金管理、結算及託管),投資銀行的證券產品銷售則提供輔助動力。
由於傳統貸款的息差愈趨微薄,碰上市況逆轉,巨額呆壞帳撥備,更會將貸款本息侵蝕淨盡,加上在巴塞爾新資本規定實施後,有關業務息差回報,相對資本要求更顯得極不吸引,故CIBM不會再倚賴單純而沒有其他交叉銷售的借貸活動,作為其盈利「火車頭」,欠增值效益的傳統貸款,今後只會持平發展,但中小企商業借貸則會大力增長,同樣靠「坐盤」獲利的貨幣市場自營買賣,也不是拓展焦點,配合機構客戶的資金及風險管理產品,才是核心。
由滙控執行董事(企業銀行、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率領,包括CIBM在歐、亞及美洲的環球主管及地區高層,上月21日及29日,分別在倫敦及紐約向員工巡迴路演,並向涉及改組的員工解釋未來發展方向,本港及東京的路演分別會在本月中、下旬進行。是次CIBM整合,乃配合集團主席龐約翰在98年底提出的5年內提高股東回報率1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