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高官問責制的改革建議,在立法會終於通過之後,將在一個月內落實,董伯將要委出十一名局長。議員只是吵吵嚷嚷,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左批右評,引起媒介一丁點兒的報道就是他們的目的,對民主憲制發展的好與壞的深度討論,一些也沒有,好的反建議?當然也欠奉。李柱銘動議要普選,扮到好有原則而已,其實與他一貫的Simple及Naive民主觀一致,談也多餘。
總的來說,局長成為合約制,失職者要負責任,可能在立法會的壓力下,其實是輿論及民意的壓力下要下台,這是好事。這又怎會是壞事?有下台的可能總比現時無下台的制度好,不好只是董伯的領導,但有本事就上街高喊打倒董建華的口號,這些民主派又不敢,怕激怒中央之時,這些尊貴議員連現時的位置也不保。
董建華是人治思維的人,這個制度可以方便他更人治,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中國人的政治永遠人治為先,只是看看是否有能者搞好局面而已。彭定康是能者兼強者,所以他千里而來,單人匹馬依然領導得頭頭是道。董建華是政治廢人,由他上任一天已經見到,制度如何改變,他一樣是領導無方的,不願上街革命的香港人只能接受命數,再抱怨是多餘。
在新的制度下,各局局長由於要負責任,要突出自己,就要主動有所作為。對於一個弱勢的特首如董伯之流,各局長自把自為以求突出自己的空間會更多。對於有所作為者而言,不是一件壞事。若然問,這樣有為是博甚麼?得罪了老董可能罷官也。
這就錯了,這只是將謹小慎微的打工仔心態投射到政治人物身上,誰人不想出任特首,或最少在任內留下政績,成為一代的人物,在歷史上留有位置?這就遠超越一份人工的意義了。
就以阿松與曾蔭權為例,你以為他們在博乜?若然為份人工以及這個位置,就太簡單了。
曾蔭權所努力推售的,是一個令百年以來主導香港的公務員高官制失去權力的制度,特別是他自己作為政務司長會變為完全無所事事,無特定權力,亦無特定責任的職位。須知道他前任兩位司長,回歸前是布政司的陳方安生及霍德,都是極為強勢的領導者,主導了香港的命運十多年,他自己也不是弱者,也不是蠢人,為何會甘於在退休前,打破百年傳統,將本來是實權位置的政務司長變為虛權,甚而根本是百事不能管,可有可無的位置呢?
這是博一博,看看能否再上一層樓,成為下任特首的代價。他的英國殘臣背景雖然是他的弱點,但他現時所表現的忠於君上的行為,自然深得董伯與中央的喜愛,未來五年董伯的施政若然繼續混亂(幾乎可以肯定),而梁錦松又與公務員擦出更多火花,當領導不穩當,特首之位,曾先生又捨我其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