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素來都抱有雄圖大志,不知大家仍否記得要將香港發展成國際中藥中心?事實上,國際醫學界已普遍認為中草藥在現代科學驗證下具有一定的醫療及保健功效。然而要真正能踏足國際舞台,傳統中藥無可避免地要先經過現代化的洗禮!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鄺志威博士指,日本直情無人再用生藥,就連中國大陸亦有三分二人是用成藥。今天就請鄺博士暢談中醫藥現代化這大氣候問題。
記者:吳佩璇 攝影:陳穎 ImageGirl:Ling
鳴謝: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鄺志威博士
菊花、杞子再加蜂蜜,可以明目;逍遙散可治經痛……這都是中國古方,沿用千年,其有效性幾可說是毋庸置疑。但偏偏她不像一般西藥,明碼實價每日四次、每次一至兩粒等諸如此類。因此中藥所欠缺的就是一個大眾市場所需要的一致性。
要將中藥帶進國際巿場,讓全世界的人也認識,無可避免地要跟從西醫那一套,將中藥古方變得科學化,並需具臨床驗證其有效性。因此中醫藥的現代化,就是透過科學方法,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不是純粹將中藥材磨粉「熬」成藥餅狀,就謂之西化現代化。
中醫藥凡數千年歷史,固然有其過人之處。但其實西方也有不少草藥,就以人參為例,中國以外,美國、韓國的也很有名。事實上,不少西藥原屬植物性,好似我們所熟悉的亞士匹靈,原來也是由草藥提煉,只是後來才用更便宜的化學方法研製。而德國的草藥製品(HerbalProducts)更有過百年的歷史,於世界巿場佔一席位。
至於亞洲地方如日本,早在七、八十年代已開始了草藥現代化的進程,也難怪鄺志威博士直言,本港的中藥現代化的步伐其實相對較慢。因此,刻下要做的就是教育大眾,讓巿民在經歷中藥現代化的趨勢下,做一個懂事的消費者(KnowledgeBasedConsumer)。最起碼知道中草藥何以要發展為中成藥。
說到如何落實將中藥現代化,以達到國際認可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則要從生產製程方面着眼。第一步當然是要決定揀選哪一種中藥材來製成中成藥。鄺博士指,藥用價值高的草藥,如靈芝、冬蟲夏草等;又或記載於中國藥典、功效毋庸置疑的藥方;以及主治常見疾病,如降血脂、防輻射、止咳、感冒、經痛等,都是他們研究生產的首選目標。鄺博士透露,他們現正發展約20種中藥。
鎖定目標後,就要鑑定原材料、釐定生產準則。成藥以後要反覆鑑證確保品質等等。將藥方提煉成一粒中成藥,前後約需4-6個月時間。之後更重要的是做臨床驗證,而這往往要花上好幾年時間。前路看似漫長,但只要能憑藉香港的有利位置,善用中國內地的資源,要推動中藥業的發展,並將香港發展成國際中藥中心,鄺博士認為前景還是樂觀的。
香港中央圖書館為紀念啟用一周年,特以「生物科技」為題,舉辦了中醫藥現代化專題講座:
日期:6月15日(星期六)
時間:10:30am-12:00pm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內容:介紹現代中藥產品的開發、生產管理及製造工作,並透過一些中藥產品製造開發的例子,說明中藥產品發展的方向及前景。
講者: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鄺志威博士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先到先得。
查詢:315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