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好比捕魚,要懂得如何拋魚絲、揮竿、以至撒網。」一名地膽代理老行尊如此補充財爺梁錦松的捕魚論。阿松教港人學捕魚,逆境求生。當前地產市道低迷,作為代理,尤其是中小型代理公司生意艱難。
這裏有兩個成功的例子。港聯置業及富山地產分別在紅磡及牛池灣崛起。
富山今天在黃大仙薄有名氣,不過,原來最初是在對面海鰂魚涌開業。富山地產董事柯興捷回憶起十年前:「當時該區競爭激烈,市場幾為中原、美聯等大行壟斷,我們艱苦經營。」多得友人一言驚醒──黃大仙未有大行,於是他便過江。
經研究發現,東區多大盤,有利大行,黃大仙以小型大廈為主,地產代理只有零星夫妻檔,魚不太多,但也沒有大蛟龍。
95年,富山空降來到陌生的水域,沒有人來找它放盤,便靠電話搵生意,在報上一見有放盤即致電業主,好不容易才做成第一單生意,叫價190萬,買家回160萬,業主想了好幾晚才成交,票一到手,業主又懷疑賣平了,柯興捷拿了十多日的成交案例給他看,他才釋疑,之後他還介紹了好幾名鄰里放盤。
柯興捷有一張好魚網,他說:「這裏放盤的多是太太,我發覺女同事可以跟她們由賣樓講到湊仔,到各中小學校的成績,很易熟絡。」這樣做起生意來便很易水到渠成。
港聯的成長過程經歷過不少風浪,聯盟本身分分合合。97金融風暴後,樓市重創,港聯重組,好幾名股東退出,公司規模縮小了。當時樓市轉為由一手主導,公司便再削減分行,減輕經營成本,專注於單幢新樓。
終於機會來了,第一太平銀行委託獨家代理紅磡單幢住宅。港聯置業執行董事余偉豪非常重視這第一次的獨家代理,他跟自己說絕不能放過這條大魚,穿上外套,便去洗樓。就是這樣,網羅了一批街坊客。第二宗大生意也是該銀行介紹的富賢閣。港聯派遣同事天天終日駐守現場,很快便清貨。一連做到兩單好成績,發展商互相轉介,港聯的名聲便逐漸響起來。
最近,在大角嘴的地盤上,港聯跟五大代理同場代售港灣豪庭。能有今天,余偉豪歸結,「全靠多年編織的地區網絡,以及賣單幢樓的經驗」。他說:「賣單幢樓要用魚絲,要夠敏感,深入了解客人,估計他的困難,為他做好最周詳的安排,那麼魚兒便不會脫鈎。」
記者:梁曉詩